新闻检索
感统热点
您的位置:首 页 > 感统热点
感统训练对每个孩子都很有必要!
来源:众艾感统 发布日期:2019-10-28 07:30
10月22日,CCTV-13《新闻直播间》针对感觉统合、感统失调和感统训练进行了报道,并从儿童感统失调的原因、表现与改善方法等阐述了这一专业名词。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感觉统合”是个似乎常常听到但又感觉陌生的词语。
那么,什么是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
大脑和身体各感觉器官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觉通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从环境中获得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再对其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做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
简单地说,就是,大脑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做出反应。
人的各种感觉系统,并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必须被统合起来才能使人完整地认识外界。
近年来,大城市中儿童普遍存在着感觉统合失调的现象,感觉统合失调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
01本体功能失调
对身体各部分不能进行良好的感觉,控制不佳,以至于动作的协调性差,站、坐、立的姿势东歪西倒,显得懒散、无精打采。
由于对身体无意识的动作几乎不能自律,会不停的有一些小动作,即使因害怕父母批评而刻意控制,也会伴有许多焦虑和紧张而难以坚持。
在课堂上不能安心听课,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制力、冲动、散漫又懒惰,上学时总是忘了带这带那,自己的物品摆放得乱七八糟。
本体功能失调的特征:

协调弱(身体双侧协调、手眼协调、手耳协调、身脑协调...),精细动作弱,身体对力量、速度、距离的控制弱,经常跌跌撞撞,自信心较弱。
02前庭觉失调
前庭感反应不足,喜欢爬高、旋转,有的则相反。
反应敏感,对头部的任何姿势变化都会产生不安,容易用小动作或自言自语来减轻心中的不安或避免活动引起的姿势变化。
由于对空间位置关系不明确,常对环境有不安全感而要不停四处探索以消除不安。
前庭觉失调典型特征:
03触觉失调
怕别人触摸,在人多的地方感到紧张。
如果被其他小朋友触摸,可能反应过度,击打他人,为有攻击性。
很难注意力集中的完成事情,通常不知道最先要做什么,每个动作要用多久时间,如果中途被打断了,甚至会忘记自己正在的做事。
触觉失调的典型特征:
造成感觉统合失调,有多方面的原因。
造成感觉统合失调的3种因素
01缺乏训练
在孩子大脑发育的过程中,孩子各项能力,需要通过各种锻炼刺激大脑来获得。在孩子最需要受到感觉刺激、让各种感觉相互配合、协调的时期,缺乏合适的训练,容易造成感统失调。
02电子产品玩多了
很多孩子,喜欢看电视或者玩游戏。
在看电视时,孩子的大脑得不到开发,影响孩子的思维发散;此外,电视画面切换很快,长时间盯着电视,影响孩子视力发育;大量的时间被电视占用,影响了儿童玩耍、锻炼、探索世界的时间,导致了儿童各种感觉刺激量和强度达不到。
03过度保护,脱离了自然
以前的孩子,经常在野外跑,无所顾忌地满地打滚,蹦蹦跳跳地玩得很开心,根本无需额外训练。
现在的孩子,都被大人“驯化”成“文明人”了:走路都要小心翼翼,家长生怕孩子摔着;也不敢让孩子在地上爬了,因为怕把衣服弄脏。
正因为大人的过度保护,小孩子的活泼好动天性得不到发挥,最后把好好的孩子养“芍”了。
感统失调并不是个别小朋友的小毛病,它其实是一个普遍现象,多发生在5、6岁至11、12岁儿童身上,只是大部分家长无发现意识。
它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消失,关键在于后天的教育和训练,训练黄金期为3~6岁。所以孩子的感统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感觉统合”是个似乎常常听到但又感觉陌生的词语。
那么,什么是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
大脑和身体各感觉器官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觉通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从环境中获得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再对其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做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
简单地说,就是,大脑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做出反应。

人的各种感觉系统,并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必须被统合起来才能使人完整地认识外界。

近年来,大城市中儿童普遍存在着感觉统合失调的现象,感觉统合失调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
01本体功能失调
对身体各部分不能进行良好的感觉,控制不佳,以至于动作的协调性差,站、坐、立的姿势东歪西倒,显得懒散、无精打采。
由于对身体无意识的动作几乎不能自律,会不停的有一些小动作,即使因害怕父母批评而刻意控制,也会伴有许多焦虑和紧张而难以坚持。
在课堂上不能安心听课,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制力、冲动、散漫又懒惰,上学时总是忘了带这带那,自己的物品摆放得乱七八糟。
本体功能失调的特征:

协调弱(身体双侧协调、手眼协调、手耳协调、身脑协调...),精细动作弱,身体对力量、速度、距离的控制弱,经常跌跌撞撞,自信心较弱。
02前庭觉失调
前庭感反应不足,喜欢爬高、旋转,有的则相反。
反应敏感,对头部的任何姿势变化都会产生不安,容易用小动作或自言自语来减轻心中的不安或避免活动引起的姿势变化。
由于对空间位置关系不明确,常对环境有不安全感而要不停四处探索以消除不安。
前庭觉失调典型特征:

注意力短暂、注意力稳定性弱,平衡感弱,空间方位感弱,语言理解与表达较弱,晕车、船等。
03触觉失调
怕别人触摸,在人多的地方感到紧张。
如果被其他小朋友触摸,可能反应过度,击打他人,为有攻击性。
很难注意力集中的完成事情,通常不知道最先要做什么,每个动作要用多久时间,如果中途被打断了,甚至会忘记自己正在的做事。
触觉失调的典型特征:

胆小、粘人、怕黑,适应新环境较慢,情绪稳定性差,不喜欢被触碰、剪指甲、洗头,有洁癖,一有风吹草动就被吸引,抗干扰能力差,内心敏感。
造成感觉统合失调,有多方面的原因。
造成感觉统合失调的3种因素
01缺乏训练
在孩子大脑发育的过程中,孩子各项能力,需要通过各种锻炼刺激大脑来获得。在孩子最需要受到感觉刺激、让各种感觉相互配合、协调的时期,缺乏合适的训练,容易造成感统失调。
02电子产品玩多了
很多孩子,喜欢看电视或者玩游戏。
在看电视时,孩子的大脑得不到开发,影响孩子的思维发散;此外,电视画面切换很快,长时间盯着电视,影响孩子视力发育;大量的时间被电视占用,影响了儿童玩耍、锻炼、探索世界的时间,导致了儿童各种感觉刺激量和强度达不到。
03过度保护,脱离了自然
以前的孩子,经常在野外跑,无所顾忌地满地打滚,蹦蹦跳跳地玩得很开心,根本无需额外训练。
现在的孩子,都被大人“驯化”成“文明人”了:走路都要小心翼翼,家长生怕孩子摔着;也不敢让孩子在地上爬了,因为怕把衣服弄脏。
正因为大人的过度保护,小孩子的活泼好动天性得不到发挥,最后把好好的孩子养“芍”了。

感统失调并不是个别小朋友的小毛病,它其实是一个普遍现象,多发生在5、6岁至11、12岁儿童身上,只是大部分家长无发现意识。
它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消失,关键在于后天的教育和训练,训练黄金期为3~6岁。所以孩子的感统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 上一篇:感统训练的10个好处,你知道吗?
- 下一篇:有助于孩子感统协调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