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心情式育儿”伤害你和孩子

最近爸爸妈妈的朋友圈里开始流行一个词:心情式育儿。
父母养育孩子时,全凭心情。
心情好了,就给孩子一颗糖,宠一下;心情不好,就给孩子一巴掌。
代表人物是杨烁。
01
前不久这位“霸道总裁”杨烁上《爸爸去哪儿6》,他的“心情式”育儿在育儿圈火了一把。
比如,从下车走到房子的过程中,杨烁不断挑儿子毛病。
儿子衣服袖子有点长,他不去帮孩子挽一下,而是凶巴巴地吼“能挽好吗?”“包背好了!”

前一秒还是一脸威严地要求孩子,下一秒看到一个风景不错的地方就变成暖爸,提出跟儿子一起拍照留念。
而孩子也只能一脸无奈地被迫“营业”。
拍好照后,这位严父又继续对儿子各种“看不顺眼”。
他们选的是海拔最高的房子,整个过程,杨烁不仅没抱儿子,还一直在催促,“要是我先跨进门槛,你就从头再走一遍。”

两人到了房子附近,杨烁又开始“宠”儿子,感慨地问儿子“美不美”。
杨烁的心情式育儿,让众多网友提出质疑,甚至不少公号开始炮轰像杨烁这样“随心所欲”的父母。

对比打压教育,“心情式”育儿不仅让孩子害怕,同时还让孩子神经变得异常敏感。
因为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下一秒对着自己的是“糖”,还是拳头。
02
前段时间,微博上的话题#情绪化父母养出来的孩子#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
博主英国报姐总结了“心情式教养方式”养出来的孩子的15个特点:
1)不断道歉;
2)想得太多;
3)特别害怕让别人失望;
4)控制欲;
5)情绪化、敏感;
6)很难做出决定;
7)忽视自己的感受;
8)永远取悦别人;
9)永远觉得自己是生活的配角;
10)没有安全感;
11)觉得别人的行为都是有深意的;
12)拒人千里之外;
13)很容易玻璃心;
14)患得患失;
15)过分善解人意。
透过这些特点,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大写加粗的“触觉敏感”!
孩子内心的不自信、不安、缺乏安全感,都是父母长期情绪多变的后果,可惜很多父母还尚未意识到自己“心情式育儿”对孩子带来的改变。

情绪化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也将成为一个情绪化的人
“高兴了怎么都行,月亮也能摘下来给你;不高兴了一言不合就又打又骂。”生活中,“心情式育儿”的父母常常有这样的“神逻辑”。
“孩子不是宠物,而是具有独立意识和想法的个体,是与成年人一样的小小人儿。”许多孩子长大后不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其实都源于儿时父母的情绪、语气多变,孩子不知道如何迎合父母的心情。
因为坏情绪更容易传染,在情绪化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很可能会成为一个情绪化的人,天生缺乏把控情绪的能力。当父母带着负面情绪与孩子相处,孩子非但不能明白道理,也许还接受了“以暴制暴”。
03
真正成熟的父母给孩子的爱应该是持久而稳定的,而非被自己的情绪或者外在的一些评论影响而波动。
这是送给孩子的一份宝贵的礼物。
有时我们还是会情绪失控,对着孩子莫名其妙地大吼大叫。但是,这不是我们愿意给孩子的。
既然非心所愿,那就改变自己,管理好情绪。平时多陪伴孩子,多玩水玩沙,多参加户外活动,多给予孩子触摸和关爱,改善孩子的触觉敏感,提高情绪控制能力。
绘本《我永远爱你》中有这样的对话:
阿力:“如果我把画画的颜料洒在妹妹身上,你还爱我吗?”
妈妈:“我永远爱你,不过,你得负责给妹妹洗澡。”
阿力:“如果我把枕头弄得羽毛满天飞,你还爱我吗?”
妈妈:“我永远爱你,不过,你们得把羽毛收拾起来。”
你犯了错,我会平和地接纳你的错误。
我会要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我还是爱你。
并且“我永远爱你”,跟我的情绪无关。
声明: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全世界的孩子都能听到众艾感统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