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该打孩子吗?这一点千万要记下

小区门口,一个孩子吵着闹着要买棒棒糖。
因为之前吃糖太多,孩子牙齿已经出现蛀牙,爸爸一直在给孩子讲道理,但随即孩子直接躺倒在地,摆明了就是家长不买我就不起。爸爸也收起好脾气,直接一巴掌照着孩子屁股拍下去,孩子只能老老实实地跟着爸爸回家去……
很多家长都在问,孩子犯起熊来,爸妈再多苦口婆心的说教也都被他们自动屏蔽,有时候无计可施真想动用武力,有没有办法科学揍娃,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又能让“小魔王”懂点道理?

其实我们早就过了“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时代,但是适当通过“小打”来给孩子立规矩也不是没有方法可依。
切记,这些时候绝不能动用武力
01.大庭广众下
孩子比大人更加敏感,父母在大庭广众之下打骂孩子,可能会给孩子的身心留下阴影,造成触觉敏感。
02.父母在暴怒时
父母没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时一定不能打孩子,很容易失手打伤孩子,也更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03. 孩子不舒服时
如果孩子身体不舒服或者正处于心情低落的状态,此时更需要的是共情,打骂孩子只会雪上加霜。

这些年龄段的孩子,爸妈不轻易动手
3岁前的孩子,心智发展不成熟,身体依然娇嫩,打骂孩子容易养成胆小的性格,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和触觉能力发展。
6岁以后的孩子,自尊心越来越强,打骂孩子容易形成心理阴影,同时还可能有样学样,也具有暴力倾向。
12岁青春期的孩子,打骂会让他们感到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产生强烈的抵触和逆反心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尽量不要再通过动手来立规矩。

立下好规矩,这些时候可以小打
01. 危险行为不听不改
如果孩子喜欢触摸一些危险物,喜欢到一些不安全的场所,如拨弄电源插头、玩开水瓶、玩火等,在父母多次讲道理告诫仍照干不误的情况下,如果不及时而有效地加以制止,将会发生不堪设想的后果的时候,可以通过惩戒让孩子加深记忆。
02.不改正将来有大遗患的行为
如果孩子经常偷钱乱花、欺凌弱小孩子、并以此为乐,高空抛物等长大后有可能发展为违法或不道德的行为时,父母可以及时出手。

03.屡教不改时
同样的错误多次触犯,老师和家长多次劝说无效,犯错后毫无悔改之心,甚至还想再犯时,为了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只能让孩子体会一下父母的威严。
下面的重点就是:
怎么科学的打?
1.打前有准备
打前应该有铺垫,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被打,比如明确告知孩子“马上放下游戏机,不然妈妈可能会动手”,来对孩子目前的表现提前发出预警。
2. 打的有技巧
一般来说,手是最好的工具。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可以随时调节轻重。拖鞋或者其他物品,建议家长一定要控制好力度,可以事先在自己身上试试轻重。
即使是被打的孩子,也要考虑到他的身心健康。为孩子保留基本的尊严,头盔和护甲覆盖的地方(即整个的头部、胸部、腹部、裆部、后心位置以及腰部)都不能打。
剩余部位,优先考虑臀部、大腿外侧这种脂肪较多且神经分布少的地方,尽量通过声响而不是实际施力起到威慑的作用。
3. 打后一定要:讲道理+安抚
这个环节至关重要。

在打的过程中,孩子的耳朵已经打开了,这个时候讲道理,效果要好的多。说教的时候要做到,情绪稳定、逻辑严密、重点突出,让孩子留下深刻印象,明白自己为什么挨打。
安抚要做到温柔而坚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只是对他的行为不满,对他则是一直尊重并爱着的。即使犯了错,父母对他的爱也不会减少一丝一毫。
养育孩子是一门学问,宽严并济才能保证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不偏离,更好更科学的亲子教育宝爸宝妈们一起学习。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全世界的孩子都能听到众艾感统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