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让全世界妈妈都抓狂的问题:为什么只要妈妈在,孩子就不乖?

可乐一岁的时候我开始上班,到现在四岁多,白天奶奶带,下班爸爸带。他们一致表示,只要我不回来,小家伙一天都很乖,我一到家,孩子马上变得黏人、不听话。
无论他在那玩的多高兴,只要看到我,就开始哼哼唧唧,像个考拉一样往我身上爬,一直让抱着,怎么哄都不愿意下;
我不在家的时候,吃饭积极,每次都能狼吞虎咽吃一小碗,然后自己乖乖地接着玩。
我休息的时候,那就等于变了天。孩子变得特别懒,不想用勺子筷子夹菜,不愿意自己端小碗。而明明前两天老师才跟我表扬过他在幼儿园吃饭又快又好,还奖励了几个笑脸在成长册里边……
平时他跟小朋友们一起玩,抢夺玩具或者产生纠纷的时候,一般都会选择谦让,分享给小朋友。奶奶说,即使有简单的肢体冲突,可乐也经常咬着嘴唇把眼泪忍进去,接着玩,小大人一样。
一旦我在场,那就完全另一个模样,玩具不愿分享,有了矛盾也总是一副“我妈妈就在这,你能把我怎么样”的阵仗……
实在搞不懂,为什么小小年纪会有两副模样,我不在家的时候,他乖得像天使一样,只要我就在家,就变身“混世小魔王”。

相信很多妈妈都有过同样的困惑:只要妈妈在,孩子就不乖,这到底是为什么?
而经过很多文章和书籍的学习,我渐渐找到了谜底——因为孩子最信赖的人正是妈妈你!
人们常说,“孩子见到娘,无事哭一场”,真不见得这是一件坏事。
每个人都有一个安全地带,会在最爱的人身边肆无忌惮,小孩子也不例外。因为在孩子眼里,妈妈就是他的最爱。
《美国育儿百科》中说:
当妈妈不在的时候,家人或保姆告诉你,孩子表现得像个天使,千万不要急着高兴。这只是因为孩子对其他人信任不足,所以才不敢去试探他们的底线。
孩子的爱很简单,需要的爱也很简单,在他们小小的世界里,妈妈可能就是所有的安全感。

从两个月起,孩子看到妈妈的脸,都会不自觉得露出笑脸;
每次妈妈离开,孩子都会嗷嚎大哭以为被抛弃,没有安全感;
妈妈回来的时候,立刻踉踉跄跄地奔到妈妈的怀里边。
《倾听孩子》的作者帕蒂·惠芙勒曾说:
“孩子喜欢在家里、在至亲面前表达全部情感,是因为他能被倾听和理解。孩子被理解的越多,以后在外面他就会表现得越好。”
孩子在你面前不听话,却也是爱你的表现。
想想我们小时候,在外面总是装作很勇敢,硬撑着所有的委屈和不满,见了妈妈,心理的防线会瞬间瓦解,眼泪也不需要遮掩,妈妈就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那么当孩子不乖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
01
不要推开孩子
每当孩子哭闹的时候,很多大人都会表现出不耐烦,甚至会对孩子说“如果你不乖,妈妈马上走,看你怎么办”,殊不知这才是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狠狠地刺了一剑。
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特别是0~3岁的宝宝,孩子哭的时候,要先抱一抱他,拍拍他的肩旁,而不是推开孩子或者对他的哭闹视若惘然,不顾不管。
尽量不要因为宝宝粘着你而凶他,或者责罚他,以免引起触觉敏感,影响孩子的情绪、性格的健康发展。
02
离开孩子时要有告别仪式
当我们上班或者出差的时候,可以给孩子一个拥抱,然后告诉他你的安排,告诉孩子你要离开多久,什么时候回来。
比如,要出门的时候可以告诉孩子:
“今天妈妈要去上班,下午6点回来,你在家等我好不好”,还可以告诉孩子回来之后带孩子去干什么等等。
当孩子知道了妈妈出门后会回来,心里也就更加踏实,更有安全感了。

03
借助感统训练
孩子对于最信赖的人比较黏,可能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存在触觉发展的不完善。可以借助感统训练配合简单的感统小游戏,加上深度陪伴,让孩子更独立更有安全感。
拍一拍
让孩子先仰面躺在地毯上,四肢伸平,家长用球拍打孩子的身体,按照上身、胳膊、腿等部位的顺序依次拍打。
然后让孩子翻身,趴在地毯上再按照上身、胳膊、腿等部位的顺序依次拍打,这样多重复几次,可以促进孩子的触觉学习,改善触觉敏感的问题。
刷一刷
拿着按摩刷或者软刷在孩子身上以一定力量来回滚动,一般先后背、再四肢、最后再前胸,原则是没那么怕痒的部位先进行,以孩子感觉痒但可忍受。
切记不要强行进行,如果让孩子觉得难受,以后再进行便困难了。
放手让孩子玩水玩沙踩石子小路,都可以改善孩子的触觉发展。另外多带孩子参加运动,增加肢体协调感,增强自信心,减少对妈妈的依赖感。

孩子在妈妈面前不听话,更多的只是希望你能多陪陪他。读懂孩子的心声,享受孩子的依赖,给予孩子充满安全感的未来,妈妈们一起来!
(声明: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全世界的孩子都能听到众艾感统的声音
PIONEER
加盟热线
400-117-9939转“2”15103718767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