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必读|孩子6岁前一定会经历的5个敏感期,千万别忽视

邻居家3岁左右的小宝最近性情大变,多了很多奇怪的要求:
喝酸奶,吸管扎出来的孔一定要在正中间;
馒头一定得完好无缺才吃,少了指甲盖大的皮都不行……
邻居苦笑:“怎么养了这么个娃,太难伺候了,太折磨人了!”
其实,不是孩子太作,而是他的追求完美敏感期到了。
这个阶段的孩子,要求食物必须完整,使用的东西要完好,做的每一件事都不能出差错。否则,就会难过。
事实上,孩子6岁前出现的敏感期有很多。
1.语言敏感期 (0-6岁)
这是一个年龄跨度最长的敏感期,也是智力发展最重要的表现。
孩子出生后,就像一块吸收语言的小海绵,会认真地注视着大人说话的嘴形,偶尔会发出几声咿咿呀呀。
然后突然有天“火山爆发”,蹦出一串高难度语言,让大人惊喜无比。
看《爸爸去哪儿》,吴尊的儿子、女儿,陈小春儿子Jasper,小小年纪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且能和普通话、粤语无缝切换,让很多被四六级英语折磨过的网友们惊呼:“真厉害,我们咋还不如一个小孩!”
是啊,学语言,大人确实不如小孩快!
尤其在语言敏感期内,如果家庭是多语言环境,孩子不但不会混淆,还会学得张嘴就来。
但是,在1-2岁孩子语言爆发的关键期,家长需要拿出更多耐心和智慧来。

比如,闺蜜家1岁半的儿子,正在学话,交流基本靠猜,如果大人猜不对,儿子就会大发脾气,甚至会打人。
很正常。
父母的不理解会让孩子的行动受限,也会感到孤立无助,很多行为问题也相应产生了。
语言敏感期,家长这样做就对了:
1. 多跟孩子说话,多讲故事,多给语言刺激和鼓励,累积自然会有质变。
2. 避免总是简单地重复孩子的话,要扩充他们说句子的能力。
3. 对说话晚的孩子不要过度讨论、嫌弃,否则只会加重孩子的负担。
2.秩序敏感期(1-4岁左右)
儿童心理学家孙瑞雪指出,儿童天生就有秩序感,喜欢遵守规则,按一定的规则和习惯来整理环境、把环境秩序化。
具体表现在:当自己认定的秩序被破坏时,会哭闹;为了维护秩序,会要求一切重来。
孩子在秩序敏感期的行为,妈妈群里的很多人定义为“强迫症”,可以说是很形象了:
坐电梯,自己按了楼层键,忘了让他按,不行,出去重来;
吃饭,往他的餐盘里不小心先加菜,后加饭,不行,倒掉重来;
进车库,停在负一楼的空位,没像以往停负二楼,不行,开出去重来。
孩子这些偏执的行为,其实就是秩序敏感期在“作祟”。
这个时期的孩子,会认为和谐的、有秩序的东西会带来愉悦和舒服感,而一旦秩序和规律被打破,就会让他们感到焦虑、恐惧、不安,甚至大发脾气。

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的这种特殊需要,逼迫孩子接受无秩序性,不仅会成为他们心理发展的障碍,也会成为人格异常的根源。
秩序敏感期,家长这样做就对了:
1. 不要跟孩子“死磕”,不要过多指责,尽量配合。
2. 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和关注,学会必要的安抚技巧。
3. 抓住这个时期,培养收拾玩具等生活好习惯。
3.细节敏感期(1-4岁)
处于“细节敏感期”的孩子,眼中仿佛自带了一个“显微镜”。
他们用这个“显微镜”发现、挖掘出N多细小东西,他们能看到大人所不能看到、也不能理解的那个“微观”世界,并且总能发现事物细小的差异。
孩子通过观察、研究、收集这些小东西,来获得自己的乐趣。也是在这些东西上,探索和发展他们的触觉和视觉能力。
女儿小时候,我买过两个凯蒂猫糖果蛋给她。
结果,女儿举着糖果蛋说:“妈妈,这两个蛋长得根本不一样,一只猫的蝴蝶结上有个开口,一只猫的胡须短一些……”
我看后哭笑不得!扎心了闺女,生产批次不同导致的印刷问题都被你发现了!
细节敏感期的到来,代表孩子智力视野的开启,也是培养专注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大好时期。

家长千万不要因为怕脏、怕麻烦、怕不安全,而勒令禁止。
一旦孩子的探索需求被压制,就会通过其他不当方式发泄。
细节敏感期,家长这样做就对了:
1.不打扰孩子的观察,这对专注力是一种破坏。
2.给予更多自由,积极的回应和鼓励。
3.别随意丢弃孩子收集的小垃圾。
4.可多玩“找不同”的游戏,增强孩子自信。
4.动作协调敏感期(0-3岁)
这是孩子成长中最容易被观察到的一个敏感期。
动作敏感期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大动作,走、跑、跳、钻、爬等;二是精细动作,捏、夹、剪、捅、按等。
老话说“越淘气的孩子越聪明”,这是有道理的,动作发展的水平也将影响孩子的思维发展水平。
这个阶段孩子努力学习掌控身体,并逐渐获得平衡的能力。
无论是小小的爬行、翻身、站立、还是蹒跚学步,就算是简单的蹦来蹦去,都需要孩子动用全身的肌肉的协调性和注意力才能完成。

如果家长总是揠苗助长,跳过爬行,着急让孩子学走路,或怕孩子摔着,总是拉着孩子走路,或总是训斥调皮的孩子“老实点,别乱动”,都会对动作协调性的发展造成一定阻碍,也会影响左右脑的协调发展。
大动作的协调性发展得不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和自信。
动作协调敏感期,家长这样做就对了:
1. 给孩子提供安全、干净的爬行、活动家庭空间,鼓励孩子运动。
2. 不代劳,不包办,放手让孩子自己行动。
3. 多跟孩子一起玩运动型游戏。
5.触觉敏感期(0-3岁)
孩子从出生起,就会通过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
虽然触觉只是最初级的认知活动,但通过触觉所获得的基本感受、经验,都会为日后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小区里有个奶奶看孙女。
孩子4岁了,胆子很小,一条小毛毛虫都能给吓哭。性格内向,一碰就哭,根本不能跟小朋友们畅快地玩耍。
我是看着这孩子长大的。
从几个月的时候,奶奶抱她出来玩,总是裹得严严实实,紧紧搂在怀里,口头禅就是:“别碰,脏!”“不拿,不拿,粑粑!”
这样做,直接泯灭了孩子天然具备的主动个性,也造成了更严重的触觉感统失调。
很少接触来自外界的刺激,一旦被触碰,孩子就会特别敏感、排斥,从而大哭或者发脾气。
这样的孩子多情绪不稳定,个性偏执,给未来的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带来诸多障碍。
触觉敏感期,家长这样做就对了:
1.给孩子提供安全的探索环境。
2.提供多样的拍、捏、插、揉、拼、穿、拔等玩具,帮助触觉发展。
3.多做抚触和按摩,让皮肤这个最大的触觉器官充分接受外来刺激,培养安全感。
当然,每个孩子的发育状况不同,敏感期出现和持续的时间可能会有差异。
蒙台梭利说:敏感期教育的实质,其实是环境的教育。
无论孩子处于哪个敏感期内,家长一定要提供丰富的学习成长环境。

当孩子进入不同阶段的敏感期时,我们不要焦虑,每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孩子的智力水平会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耐心、理解和尊重,陪他度过这些特殊时期。
但是如果孩子存在感统失调的情况,可能敏感期的过渡会没有那么顺利,触觉和语言能力等都需要通过后天的感统训练来加以改善。
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洪敏有本写给年轻人的书,名为《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这句话用在育儿领域,也很贴切。
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应配合其发育特点,将有针对性的感统训练和家庭塑造相结合,才能有效促进孩子各方面的进步。
全世界的孩子都能听到众艾感统的声音
PIONEER
加盟热线
400-117-9939转“2”15103718767李老师
- 上一篇:孩子与你不亲近?看完这个漫画就明白了
- 下一篇:为什么上百万个家庭都选择了众艾感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