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攀比家境,父母这样教育孩子才是最好的方式
儿子班级组织夏令营,去的时候,他坐了晨晨家的车。
回来的路上,儿子问:「妈妈,晨晨家的车宽敞又舒服,是不是比我们家的车贵?」
我答:「是的。」
他又追问:「晨晨还说,他妈妈一个月能挣2万块钱,那你呢?」
我顺嘴答:「妈妈可挣不了2万。」
儿子「哦」了一声后,没再说话。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
在同学有点炫耀式的压力下,儿子的潜意识是想反击的,但我的答案让他感觉自己输了。
儿子长大了,对金钱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开始敏感起来。
如果我跟他讲实话又不解释,势必给他带来疑惑和困扰。

正在这时,车队路过几个泥坑,大家开得小心翼翼。
我对儿子说:「儿子,很多车经过泥坑时,都被甩了一车身的泥,看你老妈技术怎么样!」
我稳稳手脚,顺利避开泥坑。
儿子开心地欢呼。
我说:「在泥坑面前,车子贵还是便宜不重要,重要的是驾车人的技术,你说对不对?」
儿子点点头。
我又乘胜追击:
「虽然妈妈的工资比晨晨妈妈少一点,但加上爸爸的钱,足够我们一家用了。妈妈做过会计,专门给大公司管钱,一定也能把我们家的钱管得好好的!」
之后,我明显感觉儿子心情放轻松了,话也多了起来。
我也松了一口气。

教育家默克尔说:金钱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是儿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钱是家庭的重心一样。
金钱教育的实质是孩子的价值观教育、人格教育和幸福教育,对孩子重要无比,千万不要敷衍。
01
父母最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哭穷。
因为金钱上的安全感,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重要的安全感。
我表姐就是一个在钱上很没安全感的孩子。
她家算小康家庭,但舅妈却很吝啬,经常跟她「哭穷」。
表姐很少有新衣服穿,穿的都是亲戚给的旧衣服;
表姐想买点什么,舅妈也总说「不行」或者「咱们家这么穷,省着点吧」。
长大后的表姐有点自卑,对待自己也很吝啬:
稍微高档点的店都不敢进去;喝杯30块钱的咖啡感觉自己像犯罪。
虽然工资一万多,但常年穿得像个大妈,超过200块钱的衣服,就舍不得买了。
以前我总笑她不会享受生活,现在我理解了。

一个在物质上从未被好好满足的孩子,会感觉自己根本配不上美的、贵的、华丽的、优雅的东西。
这种物质和金钱的匮乏,会引发心灵上的自我否定、自我贬低,从而影响一生的底气。
家长向孩子「哭穷」,本想让孩子养成节俭的好习惯,但却给孩子套上了沉重的心理枷锁。
心理学家说,父母无论穷富,面对孩子的物质欲求,首先要做到肯定——
你的欲求没有错,你值得拥有好东西。
然后才是拒绝的理由。
否则,一味地打压、责备孩子,只会让孩子自惭形秽,不敢再向往美好的东西、大胆追求自己的理想。
02
其实,孩子渴望拥有美好的东西、漂亮的衣服也很正常,毕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关键是,在孩子出现拜金、虚荣苗头的时候,父母应给予及时和正确的引导,不能无休止的满足,防止孩子因过度沉迷物质带来的虚荣,影响心理的健康成长。

我有一位有钱的同学,给足女儿富养的生活。
她女儿小小年纪一身华衣,但也得了一身「公主病」。
你们别乱碰我的裙子,好几千块钱呢!
我不跟你们玩,我的鞋子有水晶,可贵了,蹭掉怎么办!
很显然,她女儿很难交到朋友。
03
父母还要让孩子了解,这世上还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
儿子小时候,每次我出门上班,他都会使劲拉住我。
姥姥安慰说:「妈妈要上班去挣钱,这样才能给你买玩具!」
越这样说,儿子哭得越大声。
因为小小的他是这样理解的:工作是为了挣钱,钱对妈妈来说,比自己还重要。
所以,我经常跟儿子说:
妈妈去工作不是为了挣钱,而是有重要的事要做。你是妈妈的宝贝,多少钱也换不来……
偶尔周末需要加班,我也会故意说:「陪儿子最重要,回来再工作也可以!」
那时候,儿子就会特别开心。

我这样做,只是想让孩子知道: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比挣钱更重要。
钱虽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有亲情、友情、理想和健康。
父母还要告诉孩子:比金钱更重要的,还有自己的生命。
没钱可以想办法去赚,如果因此丢了生命,一切就没有了意义。
这重要的生命之课,必须给孩子好好补上。
04
想起《穷爸爸,富爸爸》里的父子经典对话:
——爸爸,我们家有钱吗?
——我有钱,但你没有。
这才是父母对待孩子和金钱最该有的态度。

所以,当孩子再问「我们家有钱吗」时,我们可以大大方方地回答:
穷不丢人,富也不需炫耀。
好东西谁都想要,但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和本事才能得到。
这才是最成功的金钱教育。
全世界的孩子都能听到众艾感统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