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这句话伤了多少孩子

01
面对孩子的哭闹,一些缺乏耐心的家长会脱口而出“再哭,我就不要你了!”殊不知,这样“抛弃”的话语,会对孩子内心造成非常大的伤害。
常常能在路上听见爸妈焦急地对孩子吼叫:我不要你了!
老一辈父母给年轻父母的经验也是:
不要管他,不要把他惯坏了;
再不听话就不要他了……
那些经常说“我不要你”的大人,其实是缺乏耐心。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经常说“我不要你”的大人是为了贪图方便,因为“我不要你”几个字能即时生效,让孩子言听计从,节省了教育的时间和节约唇舌。但一时的方便跟给孩子留下的阴影相比,无疑是亏本买卖。
02
儿童在3岁前,大脑神经元时时刻刻都在建立新的连接。现在最新的脑科学研究发现,3岁前人类大脑就会建立一个独一无二只属于这个人的脑结构,若一个孩子常有被丢下的“恐惧”,也会成为这个结构中的一部分。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自己生存的唯一指望。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对大人来说是轻描淡写,对孩子来说可能会影响一生的性格。幼小的孩子并不会理解父母的真实意图,他们只会记得“爸爸妈妈不要我了”带来的恐惧和伤害,并且深深埋藏在意识和心灵深处。
心理学资料表明,幼儿依恋关系遭到破坏,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和行为,比如孩子容易出现退缩,性格敏感、自卑、多疑,情绪不稳定、难以与其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等。
很多孩子都有过被丢下的经验。但父母并不知道,那个孩子正在经历怎样的恐惧,当然也更不会知道,这样的恐惧情绪,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伤害?
03
一个朋友晚上睡觉从不关台灯。只要关上灯躺在床上,他就会觉得很焦虑,很烦躁,有时候还会胸闷。
朋友怕黑,但他并不敢对别人说这件事,因为他是男的。
大学住宿舍的时候,他不敢让室友知道自己的这个弱点,于是每晚就在被子里放个手电筒,对室友说自己在看书。
幼年的时候,因为他妈妈是护士,常常晚上要上夜班。而他爸爸那几年在外地上班,也没法照顾他。如果上夜班,就把他放在亲戚家过夜。
最初他妈妈还担心,晚上会哭闹打扰到亲戚。
但住了一段时间,这个亲戚对他妈妈说:刚来的时候哭得不行,就把他晚上关在一个小隔间里睡,让他闹让他哭,就是不理他,哭累了自己就睡了,所以也没关系。
这个亲戚还让他妈妈以后也这么做,说男孩子别惯坏了,从小就要自己睡,别一哭就去哄,原来不睡觉就是被哄惯了。
他妈妈也将信将疑,如果他睡之前还是哭闹,妈妈就会采用亲戚的方法——把他关在房间里,把灯关了,门关了,不理他,等他哭累了自己就会去睡。
他对黑暗的恐惧,就是和那段童年时光有关。
04
心理学家们也在研究人生早年经验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也许朋友怕黑以至于晚上必须开灯睡觉,还不是最坏的后果。
幼儿时期的体验,还会影响一个人未来和别人如何建立关系。
被丢下的感受,会广泛地延伸至各种形式的关系中——亲子、手足、伴侣关系。
在面对关系时,只要面临相似的场景,大至他人转身离开、突然消失,小至发现与身旁的人意见不合,都容易引发被丢下的阴影,让他陷入伤心与恐惧中,就像回到小时候一样手足无措。
在亲密关系里,因为害怕被丢下,处处让步与讨好,很可能就是幼年有过深切被丢弃的感觉,而不知不觉发展出的性格。
有些伤害是没必要一代代传递下去的。
当孩子慢了一点,就等等他;
当孩子哭闹,也别威胁不要他,只需要对他说:你要哭可以哭一会儿,我会陪你。
把孩子留在黑暗中独自哭泣,这样的养育方式,在我们这一代就终止吧,让我们的孩子更加健康自信的成长!
全世界的孩子都能听到众艾感统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