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这4个表现,说明父母教育得很好

孩子在年幼时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他们就像河水的源泉,活泼而无拘无束,一旦被导入某一方向,就能转变它的流向。在社会的大环境中,为什么有的人有用,有的人有所作为,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教育。
到底怎样的孩子,才能反映出父母教育得好?下面这5个方面很重要。
1
守规则
曾看过一位爸爸和孩子的对话,印象很深刻:
有一次,孩子问我,为什么很多人都在闯红灯,我们却要一直等绿灯?
因为,爸爸希望你成为一个坚守规则的人,不是坚守给别人看,而是为自己坚守。
一个孩子能自觉遵守各种规则,是他从家庭顺利进入学校,最终顺利进入社会、适应社会的重要前提。
发展心理学表明,道德和超我起始于3岁,孩子3岁开始,家长就应该有意识地教孩子规则。
孩子最终都是要走入社会中的,进入社会没有人会像父母在家里一样顺着他、惯着他,缺乏规则感的孩子在社会中势必会屡屡碰壁。
“熊孩子”不知道底线在哪里,他们没有对错是非观念,正是因为从小就没有树立起规则感。
比如孩子在电影院或者地铁等公共场所一直吵吵闹闹,家长应该坚定地制止孩子,告诉他在公共场所不像在家里,家里可以随心所欲一点,但是在外必须遵守规则,不能打扰到别人。
从小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感,孩子成长过程中也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行为,有的甚至是终生的遗憾。
有规则,才有自由,这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2
懂礼貌
近日在网上看到日本幼儿园小朋友上校车的一幕,很感慨:
学生见到老师,先鞠躬;孩子告别家长,再鞠躬;家长与老师之间,彼此鞠躬。
轻轻一个俯身、弯腰,包含的是沉甸甸的礼仪与尊重。
在日本,礼貌教育从孩子幼儿园开始就一直贯穿始终,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愉快而和谐。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曾说过:“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
礼貌教育应当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教给孩子。
首先,父母要做好礼貌待人、与人为善的榜样,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习;
其次,教孩子基本礼貌用语和使用场景:见人问好;请求帮忙多用“请”、“麻烦”;受人帮助与恩惠,表达感谢,等等;
另外,教孩子公众场合的礼仪:不随意打扰别人,不大声喧哗吵闹……
懂礼貌的孩子,言语得体、行为有分寸,在哪里都受人欢迎,步入社会也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好运。
3
敢于承认错误
2018年4月,鹤壁市的一位冯先生将车停在路边去办事,回来后看到车上贴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我是嵩山小学某班的一名学生,是我不小心把您的车碰坏了,十分抱歉。”字条还留着家长的电话联系方式。
这个孩子的行为,体现出家长卓越的教育方式,犯了错误勇于承认、敢于担当。
托马斯·萨斯曾说:“当一个孩子意识到他不仅有坚持真理的权利,而且有犯错误的时候,他就已长成了大人。”
敢于承认错误的孩子,是有责任感和正确是非观的体现。
这样的孩子会懂得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不冲动行事,将来更有担当、更优秀。
孩子年龄小,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父母要理性看待,不过分苛责孩子,否则孩子会因害怕被责备而不敢承认,让孩子明白“承认错误”并不丢脸;
此外,家长更不能一味地维护孩子,不管犯什么错,都要勇于承认,积极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及时弥补。
4
有主见
同事最近跟我们分享了她和孩子之间的故事:
孩子上一年级了,同事看网上大家都说孩子学画画好,于是想给孩子报画画班。
谁知孩子听后很郑重地对同事说:“妈妈,虽然我很多同学都学了画画,但是我其实一点也不喜欢画画,更喜欢跳舞,你给我报舞蹈班吧。”
同事说:“虽然孩子不听我的话,但我却十分开心,因为她有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够表达出来,是个有主见的孩子。”
从古至今,家长老师总是喜欢听话的孩子,其实是教育的一个误区。
生活中大多数听话的孩子都是缺乏自我意识的,别人说什么、做什么,她也跟着这样说、这样做,没有自己思考和坚持。
而有主见的孩子,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勇于提出质疑、坚持自我的判断,不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生活中,父母可以多给孩子表达意愿的机会,倾听他的想法;
当孩子满心欢喜与你分享他的创意和想法时,不要随便轻视孩子的童真,孩子的想法不分大小,一定要鼓励孩子,鼓励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培养孩子创造的能力。爱孩子,从每个细节,每句话做起。
人与人之所以不一样,主要是因为在后天受到的教育方式不同。在幼年的意识中留下的印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都会在未来漫长的一生中发挥重要的影响。
一个孩子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父母是何种层次的人,取决于孩子在早期成长过程中受到何种层次的家庭教育。
人生路上,愿每个孩子都能做一个温善纯良又不舍爱与自由的人,辨是非、明事理,活出自己独一无二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