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得说不得,“玻璃心”孩子是怎么养成的?
“现在的孩子说不得!”
这是生活中大人常说的一句话。有位年轻的中学老师曾对我说:“现在孩子最多的就是心理问题,班上总有几个说不得的孩子。”
几年前,一位初中生上课看小说,被班主任发现了之后,批评了几句,让他罚站。结果这位学生从老师办公室出来后,直接从4楼跳了下去。班主任当场就吓傻了。
其实不止老师,孩子打不得说不得,也是父母的苦恼。很多孩子遇到批评就不高兴,遇到挫折就逃避,遇到失败承受不了……
网络上有个词叫“玻璃心”,指那些容易受到打击,心理承受力不强,过分脆弱的人。如今似乎越来越多的孩子也有着一颗易碎的“玻璃心”。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力如此之差呢?
1
惯出来的“玻璃心”
很多家庭,都将孩子当作了家庭的中心。
不管是老人还是父母,独宠孩子一人,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没有还想着法子给。
如此一来,孩子只懂索取和享受,形成依赖性,一旦遇到拒绝或批评,很容易产生挫败感,有的孩子还会做出极端的事情来。
新闻里经常出现一些孩子,不顺心就大发脾气、骂几句就离家出走、不给玩手机就跳河.....其实大多数都是家人娇惯出来。
一个说不得骂不得的孩子,未来很难“扛得住事儿”,毕竟在外面的世界,没有人哄着他。
夸出来的“玻璃心”
孩子需要赞扬,这一点毋庸置疑,关键是父母如何称赞。
有不少父母常无条件地对孩子极尽赞美之词,不管孩子做了什么都夸:
“宝贝真棒!”、“你真聪明!”
渐渐地,父母发现,孩子开始不能接受任何批评,受不得一点委屈,比如有的孩子在幼儿园没受到表扬,眼泪就往下掉。
其实,夸孩子也是技术活,如果只是笼统地夸孩子聪明、真棒、真乖,而不指出他到底是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够好,这样孩子遇到失败,就很容易将其归咎于自己的天赋或能力,陷入挫败感之中。
2
记得白岩松在书里说过自己经历的一件事:
2012年,伦敦奥运会最重要的那句话,叫“影响一代人”。
有记者提问:“体育如何影响一代人?”
伦敦奥组委的一位官员回答:“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去赢。”
这句话很正常,在中国,很多事都能教孩子们如何去赢。
但是他的下一句话让我格外感动:“同时,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这是中国人很缺乏的一种教育。
我们往往过于注重让孩子们去追求成功,却忽视了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失败。
所以,当逆境来临,他们很可能在压力面前突然崩溃。
从小就经历过无数次失败的运动员都明白,他们应该享受的是比赛的过程,应该突破的是自己的极限,至于胜负,并不是唯一的判断标准。
正是在逆境面前抱着不屈不挠的态度,才可能有成功的机会。
3
面对“玻璃心”的孩子,家长该如何应对呢?
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
孩子有一颗易碎的“玻璃心”那和父母的教育肯定息息相关。
平时应该多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参加集体活动。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还会使孩子心情愉悦。多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潜能,不压抑自己的情绪。给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这样才能有助于她更好的成长。
孩子的安全感都是父母给予的,对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的整个世界。
自己多抽出一些时间带孩子
现在许多孩子都是给老一辈的人带,长辈对孩子过度的宠爱导致孩子的性格脾气也变得暴躁易怒。
爸爸妈妈工作忙,平时根本没时间去管教孩子。老人对孩子的过度包容,有求必应,更会让孩子容易有一颗“玻璃心”。
孩子是自己的,不管我们平时多忙都要抽出时间来管教孩子。
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
孩子是最不会掩饰自己情绪的人,开心或不开心都会写在脸上。当孩子出现这些负面情绪时,家长一定要接纳,而不要去否定或批评。
不妨先倒一杯水,和孩子一起坐下来。
“我很理解你现在的感受,不过能跟我说一说发生了什么吗?”
这样,我们关注并引导孩子去解决、放下,才能帮助心理脆弱的孩子变得强大起来。
锻炼孩子的抗挫能力
玩一些感统游戏,让孩子用身体模仿文字、图形或者动物,促进肌肉在高度紧张和放松之间不断变化,有利于身体形象和运动企划能力的形成;进行趴地推球、投篮、坐滑板等游戏,有助于孩子视觉空间和运动企划的协调性发展。
在生活中,也要锻炼孩子的抗挫折、抗打击能力,让孩子消除自我为中心前提下的“玻璃心”。
挫折教育的重点并不在“挫折”上,孩子在童年经历的挫折的数量也不能和他的抗压能力画上等号,挫折教育是要教孩子面对挫折时的正确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