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安全感,不是和妈妈黏在一起才有的
安全感,是孩子自信面对世界的底气,也是孩子走出去认识新事物的基础能力。
前不久有位妈妈咨询:她全职在家带孩子,女儿2岁多了,太黏人,去趟厕所也要跟着,去厨房冲个奶也哭。
出门就要抱着,一步也不想走,不然就拼命哭。见了小朋友也不一起玩,就黏在她身上一刻也不离开。
为什么每天寸步不离的陪伴,孩子还是不独立,缺乏安全感?
在这位妈妈的描述过程中,在她平静的状态下,能感受到她传递出来的不耐烦,以及隐隐的担忧。
宝宝自出生起,就在妈妈无微不至的照料之下成长,长时间的朝夕相处导致宝宝长大后很难摆脱对母亲的依赖,妈妈走到哪里,宝宝就跟到哪里。
1岁左右是孩子形成安全的稳定的依恋关系的关键期,父母最大限度地陪伴,无微不至的关爱,对他们的哭闹、微笑等所有行为做出快速、合理的回应,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但是到了孩子该独立的年龄,宝宝则变成了“跟屁虫”。
面对这么粘人的孩子,我们先来弄清楚孩子越大越黏人的原因。
先天因素
如孩子在发育过程缺铁、缺锌或母亲孕期用药、偏食等。相关专家认为,剖腹产儿童因没有经过产道挤压,皮肤敏感度高,触觉没有得到刺激,导致触觉敏感。
后天因素
➤对孩子限制过多
父母对孩子保护过度,无论孩子磕了,还是碰了,父母都表现出高度的关心,甚至焦虑的行为。到了外面不让孩子玩这玩那,生怕孩子不小心出点意外。
孩子本来对周围环境存有恐惧,而父母的过度反应又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想法。
➤对孩子过度宠爱
祖父母带养,包办满足过多,凡事都给孩子代劳,不让孩子动手,缺少适当的感觉刺激,肢体协调性不佳,运动方面比较欠缺,孩子没有自信,很害怕离开父母,害怕得不到保护。
既然你不可能有完全满足他的那一天,也不可能寸步不离的陪他一辈子,那就一定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毕竟,并不是你无节制地陪他,他就越来越好了。
安全感是一个人探索外部世界的基础,孩子在小时候需要看到妈妈才会有安全感,随着在与妈妈的相处中,安全感越来越来稳固,发展到即使看不到妈妈,他也能意识到妈妈是爱他和守护他的。
拥有安全感的人,没有后顾之忧,不怕挫折,更有勇气尝试新鲜事物,开拓能力强。
反之缺乏安全感的人,常常在面对任何事情时都患得患失,因为害怕失败,害怕被遗弃而畏畏缩缩。
父母能够给与孩子最好、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安全感。
而要建立起孩子的安全感,不是父母的百般呵护,可以从科学角度帮助孩子拥有更多的安全感。
就像交通堵塞需要交警出来疏导一样,感觉系统长期得不到充分的刺激,就会出现行为上的反馈,孩子也需要通过一定的训练予以强化。
有的家长认为只有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才会有必要进行感统训练,其实不然。
感觉统合的学习是学习一切的基础!
感觉统合渗透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当中,感觉统合训练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更好的适应周围的环境,基础能力达到提高。
经过感统训练的孩子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注意力、情绪、自控能力、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饮食、睡眠等方面均有令人满意的提高和改善。
如果孩子出现了越大越胆小、黏人等表现,基本可以判断是触觉失调的情况,需要家长给予重视和及时参加训练。12岁以前通过专业训练将很容易得到纠正,一旦超过这个年龄,将很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