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毁掉一个孩子?宠他,宠他,宠好他!
昨天有妈妈在群里分享一个故事,说是带孩子去逛商场,孩子看到心怡玩具,不但没提要买,还乐呵地说,我只看看,不会买的。她觉得孩子这个行为特可爱。
这时,群里有人回复,我不觉得这有什么可爱,孩子面对自己的需求太压抑了。
于是,一场关于爱孩子的讨论拉开帷幕。
A妈妈:这么小的孩子,就应该无条件满足他,给他快乐,过几年长大了,快乐就没那么容易满足了。
B妈妈:如果什么都满足,孩子就成小恶魔了。
C妈妈:赞成,延迟满足是最坑爹的教育方法,延迟实质就是压抑孩子需求。
D妈妈:孩子没说买,难道大人看到孩子喜欢,就要为其买单?这太溺爱了吧。
总之,对于如何爱孩子,妈妈们各有说辞。
这个讨论让我想到,那些想买玩具,但被父母拒绝,在地上撒泼打滚的孩子。相比令人头疼的撒泼,不哭不闹只看不买,这种乖巧,的确更容易让人心疼。
有个朋友,她说特见不得孩子委屈,小孩的玩具也就十几块钱,只要孩子喜欢,都会给他买。
委屈这个词,感觉特别容易跟孩子搭边。
孩子想和小朋友玩,被拒绝,就受委屈了。
孩子想要小汽车,被拒绝,就受委屈了。
别的小孩有乐高积木,孩子没有,就受委屈了。
因为舍不得孩子委屈,所以凡事满足。
每一个父母,都本能地爱着孩子,但不是每对父母都能正确地爱孩子。
父母对子女的爱,不能简单到单纯地为孩子付出,无条件地宠溺,而是要更多地,给孩子自由、宽容、欣赏,告之规矩、底线和界限。
想要爱而不宠,应该注意三个细节。
第一,分享家务
比如:倒一杯温水,拿一下拖鞋,捶一下背......
让孩子觉得父母也是弱的,也需要照顾。
当孩子慢慢在这个成长过程中,把照顾变成既成事实,觉得分担家务是理所应当的,责任感就自然形成了。
换句话说:要想孩子有责任,就得让孩子肩上有重量。而宠溺的本质就是在剥夺孩子肩上的重量。
第二:合理制定家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一任老师。
给家庭立规矩的目的不是控制孩子,而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用家规来规范孩子和自己的行为,也让孩子更加自律,自理。
比如:吃饭就吃饭,不能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
比如:饭前便后要洗手。
比如:不能无理抱怨,说脏话,吐口水。
比如:保持客厅和玩具房的整齐,帮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
给孩子合理定规矩,从细节培养孩子的自律和教养,是受益终身的大事。
第三:多花时间,而不是金钱
因为不能陪伴,就给孩子买很多玩具,尽自己最大努力给孩子优渥的生活环境,臆想给孩子创造一个完美的童年。
木田直子在《少即是多》一书里面就说:
在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不断做物质加法——为家里添置冰箱,买回电视机,配齐洗衣机,再买辆车......
从一无所有的状态到“全副武装”的过程,确实能给人幸福的感觉。但现在,物质空前丰富。
在一个万物具备、什么都不缺的年代,占有物质很难再刺激我们的感官,让我们获得长久的满足。
在新的时代,比起金钱和物质,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充实感。
当然,对于孩子来说,精神层面的充实感恰恰是来自于父母的高质量陪伴。
成长的不可逆,常常让教育的错过,成为父母一生的过错。珍惜孩子,就得珍惜教育的当下,避免用宠溺教育,毁掉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