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孩子语言训练:让孩子从小伶牙俐齿!
儿子上幼儿园大班了,发音一直不清楚,会把“哥哥”说成“的的”,把“乌龟”说成“乌堆”,把“小狗”说成“小斗”。
我家宝宝6岁,说话时总像嘴里含着东西,含糊不清。该怎么纠正呢?语言训练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很多妈妈都发现孩子存在说话发音不清晰的问题,开始可能还不以为然,以为等孩子年纪大一些了自然就能说得清楚了,可有的孩子一直没有转变,甚至上小学以后还是说不清楚。
今天咱们就来说说孩子说话发音不清晰的原因,并给妈妈们推荐可以在家可以孩子做的语言训练。
排除生理原因,造成孩子语言发音不清的原因主要有:
a.感统失调;
b.家庭语言环境嘈杂或匮乏;
c.模仿,带养人说话不清,孩子又模仿带养人说话,家长却不及时纠正,导致孩子一错再错。
这其中,感统失调是造成孩子语言发音不清的主要原因。
感统失调之所以会造成孩子语言发音不清,可以从两方面解释:一是,前庭系统中视、听觉接受信息不畅;二是,本体感发育不良,无法灵活控制肌肉。
1.培养孩子良好的听知觉
“只有听得到,才能说得出。”听觉信息的输入,是孩子说话的第一前提条件。所以,加强对孩子听知觉的训练,培养孩子良好的听知觉,对于促进孩子语言的发展极为有利和重要。
作为父母,平日里可以多和孩子互动,与孩子进行双向沟通,下达一些指令指挥孩子做事,加强孩子听觉注意,听觉记忆和听觉理解等能力。
2.锻炼口腔肌肉,培养口腔触觉
说话用的是嘴巴,只有口腔内部肌肉张力正常,触觉感知能力良好,孩子才能够吐字清晰,语言流畅。
所以,家长平日多为孩子做做口腔按摩,多让孩子做一些口腔肌肉锻炼,比如吹气球、嚼牛肉粒、吹口琴、扮鬼脸、模拟动物叫声等,以加强孩子口腔触觉的敏锐度和口腔器官(比如舌头)的灵活性。
3.加强认知训练,输入语言概念
有些孩子会发音,但因为词汇匮乏,也容易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这类孩子,往往很着急想要表达自己,却又不知道该怎么说。
比如,孩子喝水的时候,不知道那是水,所以下次他想喝水的时候,也就不知道要说“喝水”。所以,父母应该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认知训练,多给孩子输入简短的语言概念。
4.强化孩子的前庭觉功能
前庭是大脑的门槛,所有视听嗅味触等感觉系统传来的讯息都需经过前庭系统的过滤辨识才能最终进入大脑。所以,前庭不足,很容易导致孩子在语言信息的过滤、传递、理解、判断等方面出现障碍。
所以,反过来讲,想要让孩子的语言发育良好,一定要强化他的前庭觉功能。比如通过旋转、摇晃、震荡、跳跃、抚触之类的游戏,刺激孩子的前庭觉发展等。
5.制造语言环境与主动表达机会
所谓对话,一定是有人与之相对来说话,所以,想要锻炼孩子的语言,最简单的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方法,当然就是多多与孩子对话,为孩子制造丰富的语言环境了。
孩子最初的成长就是在模仿,如果没有人与他说话,没有模仿对象,他又怎么能学会说话呢?当然,还要提醒各位家长,一定不要对孩子事事代劳,要给予孩子主动表达的机会。
无论孩子说了什么甚至哪怕只是发出了声音,爸爸妈妈要立刻予以回应,可以是最简单的点头示意,也可以顺势启发孩子学着表达。
鼓励孩子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描述,创造足够的联系。比如,孩子看了动画片,家长可以鼓励ta讲一讲里面的情节,模仿其中的任务,也都是锻炼口齿的有效办法。
人体是一部复杂的“机器”,所有的行为都需要依靠整体完整的感觉统合条件支持才能够正常表现。
所以,感觉统合是人体发展的能力基础,感统失调会影响孩子各项能力的发展。而语言能力的发展对感觉统合能力的依赖极强。
事实上,说话晚的孩子,十有八九感统能力发展都不足。所以,通过感统训练,语言训练提升孩子整体的感觉统合能力,孩子的语言发育自然也会获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