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父母付出全部,却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父母爱孩子是本能,很多父母都是以儿女为中心活着,付出的太多,孩子却觉得理所当然。
吃饭时,帮孩子把碗筷拿好,饭盛好;
写作业时,陪孩子一题题做好,检查错误;
晚上睡觉前,帮孩子收拾书包,带齐东西;
孩子要帮妈妈忙时,“你不用管家务活,搞好学习就行了。
殊不知,低到尘埃里的溺爱,不是爱,是一剂毒药。
当父母的爱太过浓密,孩子习惯了单方面接受和索取,觉得一切都可以轻而易举得到,不懂得珍惜,容易滋生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越是把孩子当做生活的中心,无条件付出,越容易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往往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壹
对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根孩子是果。
果实出了问题,多半是根也有问题,孩子不懂感恩往往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你的爱太过浓密,却错过了让孩子学习感恩的机会,付出越多的父母,越容易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往往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有一对夫妻经济条件一般,平时很节俭,但是对儿子却很大方,只要儿子想要的东西就是砸锅卖铁也给他买。
妈妈常挂在嘴边的是“再苦不能苦孩子”。
iPhone4S刚出来时,孩子非要买,爸爸为了买手机在工地上开吊车,近40度的夏天,自己不舍得买一瓶水。
然后,手机买完还要买电脑,要去旅游。
有一次下雨,爸爸去接孩子,孩子宁可淋雨都不愿跟爸爸走一起。
他对着爸爸吼:不准跟我走一起,你也不看看你自己的样子。
父母付出所有,却滋生孩子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孩子已经习惯了父母的付出,却不懂得感恩,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的付出。
很多父母告诉孩子:“你只要好好学习,其他的都是我们来做。”
时间长了,孩子觉得父母的付出是应该的,却感受不到成人世界的不容易。
贰
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就是震惊中外的“留学生机场弑母”案。
赴日本留学5年的24岁上海人汪某,从未打过工,每个月都张口问母亲索要7000元的生活费和学费。
作为单亲母亲,经济来源只有自己一个人的工资,她省吃俭用,为了儿子出国留学舍不得花一分钱。
而他的儿子呢?不仅不懂得体谅母亲、减轻她的负担,反而像寄生虫一样不断向母亲索取、榨干。
那天,他又像平常一样向母亲要钱,母亲四处举债,拿不出。他就恼怒失控,在机场对着母亲连捅9刀。
我们爱孩子,但是也一定要教会孩子“去爱”。
否则只会演变成:心甘情愿付出一切的父母,最终换来了一个一味索求的孩子,不懂感恩,不知进取,过着失败的人生。
养育孩子,不是砸钱,不是倾其所有换取孩子的安逸享受。
而是通过我们的行为和引导,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坚毅的意志品质,教他们学会爱和感恩,不一味索取。
叁
如何让孩子学会感恩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 不要为孩子包办一切。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保护过多,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觉得这是父母应该做的,渐渐习惯父母的包办代替,认为这一切是理所当然的,很难再感谢父母对其所做的一切。
2. 千万不要让孩子吃“独食”。从小让孩子吃“独食”并不是一个好习惯,这会让孩子觉得他吃好东西、拥有好东西是理所应当的,如果孩子习惯了被给予,只知道索取,便很难在以后的生活中去考虑别人。要避免孩子吃“独食”,让孩子从小学会分享,然后渐渐地学会付出自己的爱。
3. 不要“有求必应”,更不要“无求先应”。不要让孩子觉得一切来得太容易。孩子如果向父母提出要求,应先思考一下是否合理,如果不够合理,父母则需要坚决拒绝,并且认真地告诉孩子为什么是不合理的,给孩子一些经受挫折的机会。
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所需的时候,他才会知道在父母的爱和保护下是幸福的。同时,也不要预先对孩子承诺太多,以免孩子觉得这是自己应该得到的。
4. 经常给孩子讲一讲工作的艰辛。每个家长在工作中都很不容易,但回家后都会尽量给孩子一张笑脸,给孩子一些超脱的环境,因为父母始终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更加快乐的,害怕艰难的现实会给孩子带来生活的压力。
其实,如果父母能偶尔告诉孩子一些自己的苦恼,孩子能够慢慢学会体谅父母,从父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同样也就学会了付出自己的爱给父母。
5. 经常带孩子参加一些感恩活动。教会孩子总结分享,带孩子旅游见识见识外面的世界,看得多了自然就会受到影响。
6. 为孩子做出榜样。身教的力量远远大于言教,父母要给孩子做榜样,让孩子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对的,渐渐地,孩子也就会按照父母的所作所为来行事,自然也就明白怎么样来付出自己的爱。
给孩子“回报”的空间。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给他们创造“回报”的机会,适当的让孩子为父母做一些付出,让孩子懂得并且敢于去付出自己的爱。
当孩子懂得付出与回报,他才会懂得珍惜、体谅别人,我们才可以收获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