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埋下的隐患,长大成人后是怎么爆发的?
1
有一次,邻居家妈妈跟五岁的儿子约好去公园玩。吃完早餐,儿子就催着要出门。
“妈妈还要洗衣服,等洗好衣服,再去。”
儿子不答应:“不!我要立刻就去!”
“现在不洗衣服,明天就没衣服换了。等十来分钟,洗完了衣服,我们再走。”
“不,不,我现在就要去!”孩子大哭大闹起来。一栋楼都是他发脾气、踢门、尖叫的声音……
如果家里有孩子,你会发现,要他们耐心地完成一件事似乎很困难。
比如说每次你在跟他玩时,接到一个电话,孩子总是中途不耐烦地想让你挂断跟他玩;
比如说在游乐场,很多人一起玩一个滑梯,孩子根本就不愿耐心排队,而是每次都插队,甚至坐在滑梯上不愿下来……
这些情况很常见。一旦孩子的愿望遭到拒绝,会非常不愉快,甚至用哭闹来表达不满。
如果家长不坚持原则的妥协,想办法马上满足孩子的要求,这样,虽然换来了自己片刻的安宁,却摧毁了孩子的自制力。
那些没有自制力的孩子,就像在身体里埋下一个炸弹,你不知道哪天,它突然就炸了。
2
朋友5岁的儿子一学会自行车,她就给他买了一辆顶级的童车。当孩子把车停在小区杂物房外被偷走后,她立刻又给他买了一辆新的。
同样的事还有很多。当孩子6岁生日前,对一款电动玩具爱上瘾后,她立刻就送了他四辆五颜六色的电玩小汽车,作为生日礼物。
相对于父母的慷慨和爱护,今天,这个孩子似乎对很多东西都学不来珍视。
每次到他们家,只见那些玩具被扔得支离破碎,还有一堆精美的绘本待在角落在等着当废品卖。
孩子从小就觉得一切得到太容易,所以不懂珍惜;通过哭闹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不会付出;遇到困难大人会解决,所以不愿等待。
幼年埋下的这些隐患,长大成人后终将爆发。
当下啃老族层出不穷,青年人离婚率居高不下……那些学不会等待的孩子,在与同龄人的竞赛中,只会被远远甩开。
学不会等待,又谈何成功呢?
3
孩子等不及,总有家长认为,他还小,何必计较。
刚出生的婴儿不能忍受饥饿,不能等,可以理解,也要尽量满足。
但随着长大,让孩子学会等待,什么事该等、什么事必须等、什么事不必等……对一件事轻重缓急的判断以及处理方式,是一个人好好生活要具备的一种能力。
前不久发生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
女乘客因为一直央求司机未停车,于是先是跟公交司机大声争吵,接着手持手机击打公交司机。互殴几秒后,司机打错方向,导致车辆失控,冲上路沿,或撞断护栏坠入江中……
想想都后怕。
这样的事很多,一个小矛盾冲突不断升级,最终酿成惨剧,这源头,不正在于人都没有耐心,不能等待吗?
如果那位女乘客可以耐心等一等,如果司机可以心平气和等停车后再处理问题,那么,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或许就不会上演。
等待很重要,可如今,等待似乎变成了一件很难很难的事,甚至是一种奢望。
因为等不及而发生冲突,数不胜数。
重庆公车坠江事件,还有相比众多悲剧中的人们,我们是幸运的。
但谁也不确定,下一次,我们会不会因为自己,或者与自己相似的行为品尝恶果。
要知道,当我们因为一时冲动,开始了一场冲突的时候,一旦最坏的事情发生了,追究谁对谁错,已没有任何意义。
或许,我们没有超级英雄的通天本事,但我们可以为减少这些悲剧尽一份微薄之力。
4
等待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小有意识培养出来的。
一个月前,孩子来到众艾,动不动就发脾气,没法跟在小朋友后面排队,上课毫无规则;
一个月后,孩子可以和小朋友友好相处,碰到小朋友就说对不起,做游戏时耐心等待前面的小朋友,有什么事情,妈妈可以和他好好商量,耐心听妈妈的话。
瞧,这就是成长。耐心等待,是修养,是素质,更是一个人成长的表现。
孩子蹒跚学步时,我们只需告诉他某些事情“等待是一种规则”就可以了,譬如排队、等红绿灯、等节日等。
再大一点,让他了解什么是耐心,该如何学会有耐心,耐心能带给他们什么,也不迟。
生活,总是等待合适的时机去行动。
不只是为了别人,更为了自己,为了我们的孩子。
生而为人,让孩子学会等待,他们在这个匆促动荡的世界,最后过上的,才会是更有掌控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