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家庭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孩儿他妈说了算”
有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一定是第一位的。
可是几个教育者,面对一个被教育者,在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上,产生分歧那是必然。
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家庭成员沟通后形成一套教养方式,决定权最好在母亲身上。
因为父母对孩子是有责任的,而往往母亲对孩子倾注的更多、更用心,她有这个责任,她就有这个权利。
最终只有一个目的:把孩子教育得更好!
家庭教育方式不统一造成的影响
1
不利于身体健康
很多老人非常操心于孩子的照料,却与年轻爸妈有着不同的观念。
我们说,孩子饿了自然会吃饭,完全不需要也不应该追着去喂;
而老人却说,孩子不追着喂饭怎么会好好吃呢,不吃到大人心里的“饱”,那他一定还是饿着的。
我们说,纸尿裤除了烧钱之外全是好处,万万不能让孩子穿着开裆裤,露出屁股隐私全无。
而老人却说,那红屁股都是纸尿裤捂出来的,小小孩子露个屁股又有啥关系。
我们说,孩子的用品要选有品质保证的,安全永远是考虑的第一要素。
而老人却说,那些洋品牌都是骗钱的傻子才买,几块钱的东西一样用的蛮好。
科学喂养与老式观念常有碰撞,若是老人固执的按照不科学的理念教养孩子,显然并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发展
2
学会欺骗
“你妈不让吃零食?咱们偷偷吃不让她知道!”
“你妈不让玩充气城堡?现在我带你去你别告诉她!”
孩子在愉快接受提议的同时,还接受了“背着妈妈做”,“不对妈妈说实话”这种欺骗的性质。
仔细想想,确实,一面口中教育孩子做人要诚实,一面行为上展现给孩子对待欺骗轻描淡写的态度。
孩子会更容易趋向哪种发展?
毫无疑问是学会欺骗。
因为欺骗本身就由于可以带来利益而具有巨大诱惑。
对于孩子来讲,教育者的行为比语言上的展现,更具有模仿力和说服力。
3
不利于是非观的建立
对于年幼的孩子,心智尚不够成熟,是非观的建立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需要从大人的言行中,明确的接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一个2岁的孩子,倘若对颜色还没有概念,那么如果妈妈告诉他苹果是红色,他就会相信这种颜色是红色。
这时如果爸爸出来,告诉他妈妈说的不对,苹果的颜色是黑色,那么他就又会相信这种颜色是黑色。
或者孩子干脆就很迷茫,分不清这种苹果的颜色到底叫做红色还是黑色,产生颜色概念的混淆。
年龄大些的孩子,对于是非的分辨也是如此。
在规则感及是非观建立期,家庭教育者明确而一致的观念输出,更加有益于孩子直接的认知和接受。
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
那么,如何做到家庭教育方式一致呢?
有效沟通
如果家里的教育者很多,那么沟通对象必须从我们强有力的“爸爸后援队”开始,再延伸到更高的层级——老人。
夫妻俩什么话都好说,妈妈们有理有据的去说服,沟通的难度不大。
并且爸爸们也应该明白,妈妈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爱孩子的人,妈妈的建议非常值得倾听、思考,和接受。
另外,本着谁的爸妈谁去说的原则,姥姥姥爷的沟通工作由妈妈来做,爷爷奶奶的沟通工作由爸爸来做。
方式为:转发育儿文章到家庭群,灌输育儿知识,把妈妈的教育观念说成是某某专家说的;另外,多说些别人家的事例给老人听。
“某某专家说了啊,得从小就给孩子培养隐私意识!”
“啊!新闻里有个小孩因为穿开裆裤屁股被小虫子咬了!”
跟老人这样沟通,比说一万次“不能穿开裆裤”都还要管用的多。
家庭教育都“孩儿他妈说的算”,妈妈说的就一定是对的吗?
不会全是。
也许她的一些观点不是那么正确,但是我们需要给她更多的尊重和理解,一起来寻求更好的解决方式。
在育儿这条路上,没有人是一直正确,我们都有试错和磨合的过程,即便是妈妈也一样。
养孩子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情,只是我们应该更尊重孩子妈妈的意见。
这种尊重,不是甩锅让妈妈承担所有的责任和义务。而是听孩子妈妈的意见,贯彻执行她的理念,更好的帮助孩子成长。
当妈妈的不容易,日夜操劳,但她们更需要的是理解和尊重。
听妈妈的话,就是家庭教育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