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满满的安全感,不是跟妈妈黏在一起就有的
01
前几天,听一个朋友倒苦水。
说自从儿子出生后,自己就一直坚持亲自带。
怕老人带不好,又怕没有妈妈带的孩子缺乏安全感。
之前她也觉得好好的,自打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开始,她觉得懵了。
第一天上学,儿子是抱着自己的腿,死活不放手。
幼儿园两个老师才把他扒拉下来。
然后哭着喊着要妈妈。
那天她就躲在教室的窗户后边,默默擦眼泪,真想把孩子抱回去。
从那以后,每天早上都要哭一场,感觉孩子很没有安全感。
她可是圈子里出名的好妈妈。
只要有儿子出现的地方,1米内必有她。
想不清为何小心翼翼的呵护,孩子还缺安全感?
在孩子还是婴儿的时候,这样细致入微的母爱,常常能给孩子最好的呵护。
但很多情况是:孩子正慢慢长大,发生变化,可妈妈的状态还没有转变,没有成长。
两岁的孩子会去做一些危险的探索。
父母小心翼翼地围着孩子,不许孩子做。
三四岁的孩子也许会去外边公园试试自己的脚能跑多快。
“不许跑,会摔跤。”
小孩子喜欢在泥土堆里放飞自我。
“太脏了,快起来。”……
父母一直把孩子放在一个自己设定的狭小的保护圈里。
以为这就是爱,是孩子想要的安全感。
结果反而给不了孩子真正的安全感。
因为除了爱,安全感还需要一个内核。
02
一个人的安全感,来源于自己拥有与这个世界相处的能力。
也就是自我的强大,主要体现在内心是不是够强大。
有很多妈妈说,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与独立面对世界的表现大不一样。
“家里的小老虎”出门变成了“畏缩的小老鼠”。
这样的情形往往跟孩子面对这个世界时的内心感受有关。
内心强大的孩子,知道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去保护自己,这样他们不会害怕。
而相反,心理根基搭建在父母身上的孩子,一离开父母就找不到自己了。
来众艾上课的小年龄段孩子们,一开始都会经历嚎啕大哭。
因为是第一次离开妈妈,在此之前,都是寸步不离妈妈的宝贝。
妈妈看着视频眼泛泪光,无数次有冲进去抱出来的冲动。
但是上了四五节课以后,孩子像变了个人,不仅不哭闹还很喜欢。
在课堂上和小朋友们一起挑战各种难关,很有意思。
一次次尝试各种教具,当他可以独立双脚并齐跳上两层的积木,甚至可以端着乒乓球前进。
你可以看到他脸上自信的笑容。
孩子需要通过完成一些看上去很难的任务,来得到肯定。
在他们独立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们与真正的自己在一起。
03
安全感还源自一个人本身的能力强弱。
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到任何环境下都不会丧失安全感。
而一个能力欠缺的人,却要找一堆的理由来掩饰自己的恐惧和不安。
其实在孩子身上也一样。
所以当有朋友说:“孩子什么时候上幼儿园最合适?”
答案是当孩子准备好的时候。
比如,当孩子能流利的表达沟通、知道如何与其他孩子相处、自己能打理自己的衣服鞋袜、大小便能自如处理、内心不恐惧分离时。
每一个点都是能力的体现,看能不能应对。
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
需要后天的培养,让孩子慢慢形成这种能力。
让孩子在安全的范围内,尽情的探索。
孩子在教室里,可以不拉老师的手,自己骑平衡踩踏车,坐在独角椅上串珠子,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精细动作,控制好平衡。
建立好基础能力,孩子就有了做事的自信。
家长稍加引导,孩子就可以很好做到独立自理。
04
我们放开了孩子的手,但是永远不能忽视孩子的内心。
我想,也只有真正读懂孩子的父母,才敢放手。
孩子跟父母之间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安全型依恋”关系,这种感觉会伴随人的一生。
而父母的关注和亲密的爱,是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的两个关键。
“当我不开心时,我会感到难过。我的情绪需要有人看到,不管我的目的如何,我首先希望有人关注到我的情绪,而不是忽视和打击。”
这样能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爱的,是被父母关注重视的。
当他得到了积极响应,并且知道接下来会怎么做的时候。
孩子的焦虑就会打消,会感觉到安全。
父母要给孩子心理上小心翼翼地呵护和关注。这样才能共情、理解并尊重他。
而孩子的行为上,请记得放手。让他去感受、独立自主,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思想。
这两者,应该是培养孩子安全感的两个关键,缺一不可。
- 上一篇:孩子语言发育迟缓,简单有效的感统训练方法
- 下一篇:爱孩子千万别走进这5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