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5种行为正在悄悄伤害着孩子,你还在继续做吗?
作为父母,我们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我们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这对所有父母来说都毫无疑问。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明明想表达爱,却在无形中给孩子带来伤害,这里我们将介绍父母以爱为名伤害到孩子的5种行为。
1
故意打击孩子
中国人都很谦虚,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常常发挥得淋漓尽致。
妈,我考了98分。
嘚瑟啥,王叔叔家孩子还考了100分呢。
妈,老师夸我画画好。
你这还差得远呢,不能骄傲,知道不……
其实,扪心自问,我们心底有个声音是:“嘿!我们家孩子真厉害。”
可是从嘴里说出来的,却是“你不行”。
我们还给自己的行为找了个看似合理的理由:我要是不打击他,他不得骄傲上天了。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说: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经常被父母否定的孩子,他们会真的认为自己如父母说的那样,什么都做不好,或者自己永远也没有别人优秀。
即使成年后获得一些成功,也总是在内心否认自己,认为自己根本不配拥有这些。
所以,当孩子获得进步时,请不要吝惜你的表扬,多对他说“你真棒!”,少对他说“你不行!”
2
绝不允许孩子落后
有一位朋友,夫妻俩均毕业于985,现在都在跨国企业做高管。两人对孩子的教育特别“上心”。
选择最好的早教中心,对各种兴趣班优中选优,费尽心思,孩子一旦在某一方面不能满足父母的要求,他们一定会找最好的老师到家里进行一对一辅导……
孩子确实表现出过人的聪慧,在别的孩子连话还说不清楚的年纪,他已经可以用英文与外国人进行正常交流。看到同龄妈妈们羡慕的目光,朋友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孩子参加了一次英文演讲,力求完美的朋友要求孩子一定要拿到第一名。
然而,太过紧张的孩子,站在讲台上,不仅忘词,还出现了结巴,期望太高的朋友对孩子是好一顿抱怨。
昔日的榜样,如今成了“落后”分子,这自然是妈妈所不能允许的,“奋起直追”的她对孩子进行了一轮轮地“补课”……
但是,慢慢的,妈妈发现孩子变得越来越不愿意在公众场合讲话,学习成绩也出现了下滑,甚至常常会做噩梦。
直到有一天,孩子在课堂上出现抽搐,并且被医院诊断为:肌肉抽动症。
拿到诊断书的朋友,哭得痛不欲生……
孩子来到我们身边,并不是为了我们而来,终究是为了成为他自己。
作为父母,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去接纳不完美的孩子,不管孩子是“优秀”,还是暂时“落后”。
3
孩子太小,什么都不会
每个孩子出生后,所有的妈妈都自带铠甲,总担心孩子会出现各种状况,所以,凡事都恨不得冲到了孩子的前面,为他扫清一切障碍。
从孩子的穿衣吃饭,到孩子的学习,我们总是对孩子说:
你不会洗碗,还是我来吧!
不想坐这个座位,妈帮你找老师调位去……
再大一些,自然还有:
妈给你选了个专业
妈给你寻了份工作
妈给你找了个对象……
妈妈们总是担心孩子做不好,于是过度地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代替了孩子去成长。
如果遇到孩子的反对,她们会说:“你不懂,妈都是为你好。”
被父母过度包办了现在和未来,孩子失去独立成长的空间,从行为和心理上不能获得真正的长大。
父母的过度包办就是爱的枷锁,锁住了孩子的内心,让他们失去自我,以至于很多人一辈子都在抵抗幼时父母对自己的控制。
所以,与其凡事对孩子说:“让妈来!”,不如多对孩子说一句:“你来试试。”
4
有一种痛苦叫“为你好”
“我都是为你好”这句话就像一把心锁,束缚了孩子的内心,成为控制孩子的利器。
在我们身边,常常会有这样的场景:
孩子作业写得不好,我们扯了孩子的作业本,告诉孩子:“我都是为你好,才扯了你的作业本”
孩子成绩没考好,你打了他一顿,边打边告诉他:“我都是为你好,才打你的。”
“为你好”三个字,看似最无私,却是最自私。
日本知名心理学家加藤谛三曾说过:
最理想的父母,是真心爱护子女的父母;
其次,是不爱子女自己也意识到这件事的父母;
最坏的,则是并不爱孩子,却认为自己深爱着子女的父母;
当然比最坏更恶劣的是,在情绪上虐待子女,却深信自己是爱着他们的父母。
这样的父母常常以爱的名义对孩子实行情感暴力,孩子就像是蝴蝶跌入蜘蛛的巢穴,苦苦挣扎却毫无办法。
5
没有回馈的家是牢笼
有团队曾针对三年级以上的孩子做过一次调查。
当被问到:“孩子最不能接受父母的行为是什么?”时,发现最让孩子害怕的,不是父母的严格要求,甚至也不是被打骂,而是来自父母的冷漠。
和孩子同在一个屋子里,各自玩着各自的,在面对孩子的各种陪同要求时,不耐烦地挥挥手:“去去去,我忙着呢。”“你自己玩去吧,爸爸再打一局。”
当孩子尝试去与父母述说自己的苦恼时,被父母粗暴打断:“小孩子家哪有那么多的事,还不抓紧写作业去。”
当孩子闭上了向父母倾述的嘴,便关上了向父母敞开的心。
孩子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爱我们,也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需要我们的陪伴,我们看似随意的一挥手,在孩子看来,往往就是我们不再爱他们的一种表现。
得不到父母情感回应的家,于孩子而言,就如一摊死水,四处都是没有回声的墙。
我们与孩子,父母子女一场,他们既不是为了我们而来,我们也不完全是为了孩子而生。
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但有时候,孩子也能为父母指明方向。
我们做大人已经太久了,已经忘记了做孩子时候的样子。
趁着孩子还小,趁一切还来得及,停下来,慢下来,用心聆听一下孩子的心声。
给予孩子爱,并从孩子身上学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