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很辛苦,为什么养出来的孩子却不优秀?
最近看了一个新闻,发生在郑州。
一个五年级男孩因为不想上补习班离家出走。妈妈紧抓着儿子,生怕一松手他就会跑掉,电动车倒了都没有去扶,可儿子完全不能理解妈妈的心情。
气得妈妈大哭:“借钱给你上补习班,还不是为了让你学得更好,没有学问怎么能行?”
视频很短,看得人心疼,不知道男孩后来有没有乖乖去上补习班。
但这位妈妈的育儿方式,却着实让人担心。
现如今,有多少父母为了养育孩子负重前行?
中国式育儿的一大特色:家长拼命赚,孩子拼命花。
家长赚钱的速度,远远比不过孩子花钱的速度。花了,心疼,不花,不踏实。
可是,倾家荡产式育儿,却偏偏没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这些年的新闻里,有不少孩子抛弃父母的例子。可你仔细回顾,就会发现,这些孩子的成长经历里,都有一个有求必应的父母。
成都一位年近60的父亲,在微博上怒斥女儿骗走了他320万。
当初他送女儿上最好的私立学校,女儿提出想去加拿大留学,他毫不犹豫拿出了毕生积蓄300多万送她出国,说好每年给她30万,不够再加。
可女儿出国仅1周,就把他的银行卡盗走了。取光了所有的钱,不但没去学校报到,而且还和男朋友吃喝玩乐,买奢侈品炫耀。
父亲劝女儿回头,好好完成学业,可女儿依旧我行我素,还把父亲的微信和微博全部拉黑,铁了心和他断绝父女关系。
都说女儿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可这个小棉袄却是黑心棉的,很让父亲寒心。
这位父亲后来在微博里写道,关于孩子的事追根溯源,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女儿太溺爱了。劝各位父母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
为什么明明付出那么多,但是孩子的成长却不如所愿?
包办的父母,养出依赖、自私的孩子
游乐场内,孩子开心地玩着玩具或到处探险,大人一会儿跑来问一遍“宝贝,你饿不饿?”“乖乖,你要不要喝水?”一会儿又过来阻止孩子:“玩那么久,肯定累了,到边上休息一会儿再玩。”说着丝毫不顾孩子一脸的意犹未尽与语言上的反抗,就强行将孩子拉到一旁休息,等大人觉得够了才能再次去玩。
在大人的包办下,已经将孩子的“自我发展”完全揽了过来。长此以往,孩子不仅没有独立性、胆小不自信,还可能发展为不懂感恩、自私自利。如起床要妈妈叫、作业要妈妈盯着写、专业要妈妈选……若是哪件事妈妈没有考虑到,孩子万万是自己不愿去想的不会去做的,甚至他会觉得:“这是妈妈的责任,她需要为我的事负责!”
强势的父母,和丢失自我的孩子
一位妈妈经常带着孩子到处旅游,名曰为孩子开阔眼界,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小时候没有条件和机会,现在家里条件好了,就要为孩子创造一切条件。”孩子不到10岁,妈妈已经带着他去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哪怕孩子满脸不情愿,每到一个地方,妈妈也会强行将他按在那里,并要求:“笑一笑啊,你看这里多棒呀。”
妈妈所做所说,像一个聪明且强势的老师,360度无死角地提醒孩子:“多学一点,多收获一点。”言行背后的潜台词却是:“你要看我所看的、按照我的方式思考。你要替我弥补小时候的遗憾!”
把孩子的人生背在自己身上过的父母,即违背了教育的根本——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教育子女最好的方式是做一个诚实的父母,不仅是对待孩子要言传身教,更要对自己内心诚实,要做一个不断内观自己的言行,从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并第一时间从自身出发做出改变。
父母对孩子的牵手是为了尽快地放手。牵手不是目的,放手才是我们的目的。
不管孩子喜不喜欢,就报各种兴趣班;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报各种补习班。孩子不喜欢不理解,对他来说更多是煎熬、受罪,孩子对学习的自信,来源于自身的能力,并不是父母的安排。
为人父母,为孩子付出并没有错,错的是方式里应该多一点智慧。
越来越多的父母懂得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绝不仅是砸钱这么简单,而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教会他们乐观的人生态度。
培养优秀的孩子,即是培养有能力之人,可以孝敬父母,更可以保卫祖国,是赤子,亦是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