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妈后,对孩子有多大方,对自己就有多抠门
自从身边的小姐妹陆陆续续地有了孩子之后,一个一个的都开始精打细算的过日子了。
之前每次逛街的时候,都是约上五六个小姐妹一起去逛商场、餐厅、咖啡厅、电影院,不花光兜里的最后一分钱是绝对不会回家的,而且每次回家之后都是大包小包的,妥妥的月光族。
现在约她们逛个商场都好难,而且每次买的都是生活用品和母婴用品,在自己身上消费降级,在孩子身上,该怎么消费还是怎么消费,生了孩子真的可以让一个女人变抠——对自己抠。
01
给孩子花钱,从来不犹豫
据一家女性理财网站调查显示,有1个孩子的家庭,月平均消费比无孩家庭月平均消费高30%,有2个孩子的家庭,月平均消费则要高出50%,而在母婴用品消费决策者这一调查选项中,“妈妈”占了91.7%,也就是说,给孩子买东西时,掏钱的几乎都是妈妈。
她们往往一边皱着眉头嘟囔着东西贵,一边默默地将手伸向钱包……等到孩子渐渐长大了,好不容易从奶粉、玩具、纸尿裤中突围出来,幼儿园、兴趣班等重头戏又扑面而来。
从月薪3万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到对不起,爸爸妈妈给不了你800万的学区房,养育孩子几乎成了一个家庭最大的消费支出。
前段时间看到一条扎心的新闻:
胡女士的儿子上高一,报了好几门课的补习班: “一对三”式辅导,补数学、英语,两个半小时费用至少1000元,一节大课200多元,每个月都要上万的补课费。
胡女士说,一开始在孩子上课间隙,自己还会去咖啡馆坐坐,后来,连杯奶茶也舍不得喝了。
总想给孩子最好的,而对自己,能省则省成了大部分妈妈的真实生活写照。
02
给自己花钱,三思而后行
同事佳姐,最近一直在看楼盘,说要再买一套房子,我问她家里已经有一套自住的房子,再买一套是要投资吗?她哭笑道:投啥资啊,要是有钱投资就好了,我这是给儿子留一套啊......
这边寻思着给儿子买房,那边对自己却是抠抠缩缩:
自己看上的衣服,熬着、耗着、拖着,等换季打折再考虑考虑;想喝杯奶茶,星巴克也会在内心泛起罪恶感;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存在的,哪里舍得买机票……
“自从有了孩子,我就开始变得又爱钱又抠门,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这是同事佳姐的真实写照,也是大部分妈妈的真实写照。
这大概就是妈妈们的本能吧,总想着如果自己少花一点,孩子就能吃更好的奶粉、用更好的尿不湿、上更好的兴趣班,生活的更好……
03
给孩子无限的爱,也别忘了爱自己
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同时获得无条件的爱和有条件的爱,才能成长为一个会成熟的爱他人的人。
无条件的爱是不论你做了什么,我都会爱你,它给了孩子一种安全感。
而“有条件的爱”意味着“我爱你,因为你达成了我的标准”。有的家长可能只会在孩子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让他们脸上有光时,才会表现爱他们的样子,才会肯定他们——“真是我的好孩子”。
我们不提倡给孩子这种带有‘功利性质’的爱,因为这与为人父母的初衷相悖,但是希望所有的妈妈在给孩子无限的爱的同时,也别忘了先好好照顾好自己,给自己一点爱。
喜欢的衣服,那就买了吧,想来一次旅行,那就及时行乐吧,忍了很久的上司,那就辞了吧,在孩子面前适当的关注自己的需求,并不会委屈孩子,孩子也不会因为给他少买了几件玩具就不快乐了,相反,这是在教他要学会正视自己的感受,并学会如何关心他人。
孩子对父母传递的感觉非常敏感。童年的亲子关系会内化成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从而决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运,通俗点讲,父母好比程序员,假如父母在孩子童年的潜意识中输入的是匮乏与沉重,孩子将来又怎能丰盛流动呢?
当妈后,全世界都在告诉我们要如何做一个好妈妈,如何教育好孩子,但事实是我们首先是做自己,然后才是好妈妈。而很多时候生活中的那些困顿,不是因为孩子,也不是因为生活的琐碎,而是因为不够爱自己的那颗心。
妈妈不贫瘠,孩子才有爱。想让世界对我们温柔相待,我们要先学会自己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