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给妈妈放假,是对家庭最大的贡献
问起身边的妈妈,“你最希望得到什么礼物?”
这些妈妈的回答惊人的一致——一天假。什么都不做,只想“抛夫弃子”约上三五个姐妹出去逛吃逛吃,或者干脆睡他个昏天暗地。
当妈后,虽然有着难以言喻的幸福,但也承受着别人难以理解的辛苦。
01
最近看了一则广告。
里面有一对母子,孩子学钢琴的时候,妈妈在旁边很是焦急,还大声呵斥他:你要这样怎么能学好啊。孩子听后,伤心的跑开,一边哭,一边把乐谱书撕碎。
妈妈看到后,叹了一口气,然后去安慰哭得正伤心的孩子。
这个场景,很多家庭都会出现,甚至是家常便饭。
妈妈的焦虑情绪转化成愤怒,采取一些极端的教育方法。这样的举动一次又一次,可能是因为孩子没好好吃饭,可能是因为作业没有写好,可能是因为调皮捣蛋。
家里的气氛不是温馨宁静,而是有些压抑的一地鸡毛。
这个叫做家的地方,应该是温馨的,不是支离破碎的。妈妈作为家庭的中心人物,心理、言行牵动着家人的神经。
我们的焦虑总是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传染给了家人。
焦虑程度越高的妈妈,越会引起孩子和家庭成员的焦虑。妈妈焦虑导致烦躁、易怒,往往会把幼儿、家人当发泄口,采用辱骂、惩罚的交流方式。
由于在怀孕、生产过程中遭受了种种难以想象的艰辛,妈妈对孩子往往会投入令人惊讶的关注和感情。
既然焦虑不可避免,那我们可以做的就是,正视焦虑,和焦虑和平共处。
02
美国知名作家琼·安德森曾写过一本《好女人,翘家去》的书,倡议作为妈妈,一定要有自己的小假期,哪怕只是从小的片刻开始,也需要暂停工作和家务,真正留点时间给自己。
因为,天生的母性、社会的期待,很容易让新手妈妈在进入这个角色后,不自觉的对孩子投入过度的爱……而这样无论对妈妈、孩子,还是整个家庭,都是一件太过恐怖的事情。
我想起我身边的一位宝妈。
这位妈妈一直性格要强,生了孩子后,为了努力平衡家庭和事业,她几乎是倾尽全力。
从生了女儿还在做月子起,就每天用小笔记本记录孩子的喝奶时间,在固定的时间内给孩子洗澡、听音乐、擦拭肚脐,而自己只是潦草的扒饭、冲澡、小睡一下。
产假结束后,她每天一下班又进入另一种“紧张状态”。她坚持要求奶奶做育儿笔记,一下班就严格查看,之后自己继续按照日程表,不辞辛劳的给孩子讲故事、做辅食、上早教……
可据我所知,她五岁的女儿如今并不“领情”,经常在家大哭大闹、调皮叛逆,还曾说“我最讨厌的是妈妈”。
为什么?
因为一个完全把自己完全牺牲掉的母亲,对孩子和家庭反而是压力,这些压力最后都会回到家人身上。
妈妈要懂得给自己放假、爸爸要懂得给妈妈放假,让她在工作和孩子之余,也能有一小块属于自己的时间、空间、兴趣爱好,而不是把所有的精力和情感都聚焦于孩子,让孩子无辜承担着莫大压力。
03
一个好的妈妈,也永远是一个好的自己。
其实现在,妈妈们每年有一两次约上闺蜜的“翘家度假”,已成为一种既时尚、又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的好多朋友都有过这类的经历:找一个忙里偷闲的周末,不带孩子、不带老公,穿上压箱底的大长裙和高跟鞋,去某个角落来一场致青春式的行走、嬉闹和夜聊……摆脱固化的生活模式,给自己一种刷新和补给;
同时,也能让亲子关系在短暂分离中,既更加亲密又相互独立。
如今,大部分的传统家庭依然以妈妈带孩子为主。而妈妈尝试给自己放假,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放手”、懂得适当“交棒”给爸爸。
我朋友的一位姐姐,两个儿子的二胎妈妈。去年因为一次难得的晋升机会,而不得已每周末需要抽身三小时,去参加一期职业培训。
爸爸和哥哥体恤妈妈这些年为家庭的付出,决定全力支持。可让她万万没想到的是,每周她缺席的那个下午,家中三个男人一台戏,且还上映的很精彩。
哥哥点菜、爸爸做饭;哥哥读书、弟弟听书;哥哥擦桌子、爸爸洗尿布;弟弟玩玩具、哥哥总调度……他们在分工和互动中,相互学着照顾、妥协、等待和理解。
其实,一段好的家庭关系,是每个人都能在这段关系中,既有所成长又相互成就。
而每一次成长的惊喜,就藏在爸爸给妈妈的假期里。
懂得给妈妈适当放假的爸爸,不过是懂得:
妈妈的好心情,才能带出快乐的孩子,更是幸福家庭的重要基础;
爸爸主动关怀,也能得到更多体贴,更是一家人合力向上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