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感统热点
您的位置:首 页 > 感统热点
父母情商不高,如何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来源:众艾感统 发布日期:2019-12-30 16:45
情商这个东西,我觉得是很多素质综合起来的。一个情商高的孩子,不可能是个没见识,没教养,自私,冷漠,愚笨,粗鲁的孩子。所以题主你这个题目很笼统,但其实很好解答。
我一直很感谢我的家庭带给我的东西。
举一些对比的例子吧。
1.第一个例子。
小学的时候最好的朋友带我去她家,她妈妈刚给她生了妹妹不到一年,脾气特别暴躁,然后中午吃饭的时候因为一点小事,她妈妈对她喋喋不休,有点给我这个客人脸色看的味道。好朋友脾气也不好,当场臭脸,跟她妈妈打了起来,我现在还记得,她们当时拿着锅盖扔出去好远……太可怕了。这种事情对我来说很诧异,因为我家里不成文的规定是,只要我和哥哥带来家里客人,父母一定会放下所有不开心的事情去招待,就算我事先没有商量,所有的问题等小伙伴走了以后我们再一一讲清楚。
那个和妈妈打架的好朋友在我脑子里很多年都忘不掉,有时候还会想,她和她妈妈现在记不记得这件事了。
我的想法是,任何情况下,一定别忘了尊重孩子。这一条建立在“家庭成员互相尊重”的前提上。孩子对父母有先天的敬畏感,崇拜感,父母不要让这份美好的差别 变成自己拥有绝对话语权的理由。
2.第二个例子。
我中学时候的好朋友,家境不错,长得漂亮,品味也可以。我们经常一起逛街,她的消费水平比我要高,买的衣服也贵一些,但跟我不同的是,她买衣服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极其犹豫不决。我是那种,看上了一件衣服,如果它款式对尺码要求不很严格的话,我连试都不会试,直接让店员打包的人,而我的这个朋友不仅比我细致,会试很多次,而且她非常犹豫,要问我很多次好不好看,再去问店员,不仅是对样式的犹豫,还要犹豫尺码,犹豫自己穿了舒不舒服,犹豫别人看了难不难受。所以每次和她逛街买一件衣服的时间要4h+。我给她的建议是,你可以先确定样式,然后对于同一件衣服,针对它的设计元素确定哪个部位是可以大的,哪个部位可以小,具体到你穿上这样一步一步排除。类似的买衣服,买化妆品,她犹豫的时候我会给她很多有效的建议。
有一次我这个朋友自己买了一件长袖T,她平时穿160或者165码,那个牌子的衣服偏瘦,她买的是170码的。后来微信跟我讲说回家哭了一宿,原因是回家高兴地给她妈妈分享自己买的新衣服,她妈说看着买大了,你趁早去换小一码。(事实是我看过照片,不算太大,而且她自己试穿过几个码,说那个T没有弹性,165穿着太难受)被她妈妈一说,她又困惑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有点动摇想换,发现吊牌已经剪掉扔了。而后被她妈妈数落说连自己穿多大码都不知道,衣服都买不成还能做成什么。她为衣服难过,也为她妈妈说的话难过,那件衣服买来一次都没见她穿过。
这件事我觉得是在家庭教育方面非常反面的教材。
这件事发生的时候,我大概十六七岁,她大我一岁,家境比我好,但是家里有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放不开孩子。据我了解直到现在她弟弟十八岁了,还是这样,上大学之前家里给买了好几个季节的衣服,怕他去了学校自己不会买。
我从十四五岁开始自己买衣服,当初品味差,买过很多现在看来辣眼睛的东西,但是我父母从来没有直接地要求过我改变自己的想法。我非常认可的一个观点就是“我不同意你的眼光,但是我不会随意改变你的决定”。而这个反面教材中,显然我朋友这种优柔寡断的行为已经是她父母培养的结果了,并且一直在继续。
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有高情商,请给他自信心,让他考虑周全之后做的任何努力,都不要受到来自父母的打击。别怕他犯错,人会长大,只要父母给孩子建立了强烈的责任感,让他知道犯错之后需要承担责任,那么人类规避风险的本能就会让他逐渐学会谨慎决定。而一旦他决定了,请支持他。
如果他做的是对的,继续赞美他的优秀,如果他做的是错的,赞美他的独立选择独立承担。
父母永远不要把孩子推到另一边。只要你在精神上和他在一起,孩子从小有了自信心,做决定才会有底气。我觉得这是人成长的根源。
3.第三个例子。
从小到大父母从来不会阻断我接触外界新事物的机会。这个习惯听起来没什么特别的,不过实践起来大部分家长难以做到,尤其是到了高中,我身边大部分同学的家长坚持让他们每天不上网,不看电视,周末不出去玩,为了考大学也是用尽了全部力气。而我的习惯是电视中午晚上都看,中午看得多一点,一边吃饭一边看新闻,全家一起讨论时事,晚上我跟父母一起聊学校发生的事引发了我什么感想,或者我看到的哪篇文章很有感触,很小很小的事我们会聊很久。尤其是我妈妈,因为没工作整天在家陪我,聊天的机会更多一些,她也喜欢从我这里接收新鲜讯息。周末的时候父母不会限制我出去玩,玩到晚一点也没关系,不过一定不允许手机没电关机不跟家里联系,小长假什么的一般爸爸都会开车带我们去不太远的地方玩。
我印象很深的是高三时候的国庆长假,学校放了五天假,我作业还没写爸爸就开车带我们去附近一个城市玩了三天半。我们家对作业这个东西不是很重视,小时候遇到那种让学生抄五次课文的老师,我熬夜写到很晚,最后都是爸妈说不要写了,她布置这种作业本来就没意义,写不完没关系,不行我们去跟她沟通。现在想想可能就是那时候开始奠定了我不爱学习的基调哈哈哈——
作业这个问题有待商榷,可能我家的做法也不是很理智。不过直到现在,我仍坚持的一个想法就是,不用逼着孩子做作业,首先是因为这个世界有太多需要花时间学习的,作业可以有选择地做,作业量非常大的情况下就没必要全做了。很多家长问我一到放假孩子死都不愿意写作业怎么办,难道不怕开学老师检查吗。我是这么回答的:要怕的话,孩子绝对比家长更怕,也就是说你看到他每天在逃避作业,其实他也在惶惶度日,到最后熬夜赶作业的还是他自己,这样过几个假期,孩子就慢慢自己懂了怎样选择了,是一放假就写完作业再玩一个假期,还是玩一个假期最后再补作业,或者每天按时写作业,或者根本不写作业最后受惩罚,都是孩子自己的选择,他必然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你要做的就是给他选择权,也给他负责的机会。他要完成的成长,都得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家长再想替孩子做,都并没有什么卵用。
所以还不如带他玩吧,讲真,他会感激你带给他的开阔世界,而不是如山作业。
上面这个故事其实包含了我在教育方面的两个理念:①不管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别怕这个世界影响孩子,孩子需要吸收不一样的知识,世界不仅有作业和高考,还有诗与远方。作业和高考教给他的只是应试教育下的唯成绩论,诗与远方的人文多样性才让孩子更善于理解这个世界,更善于和每一个人相处。②家长不要错过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机会,多旅行,多沟通,多听孩子讲故事,多和孩子看新闻,孩子的情商在提高,家长也一样。
4.第四个例子。
恋爱方面,我父母应该和大多数家长一样,是一步一步放开的。不能否认,我是个早熟的孩子,在大多数人看来,可以称得上是学校里叛逆的女同学,但是另一方面,在真正与我相处过的人嘴里,我一定是个乖巧聪明的,一定程度上高情商的女孩子。早恋刚开始的时候,父母也是痛心疾首,仿佛面对毒瘤,但是多次“指正”没有效果的情况下,父母也默许 或者说是不得不默许了我中学时代的恋爱。关于早恋这种敏感话题,我经常跟同龄人分享的一个态度是:不用老想着怎么对付家长,他们也是从咱们这个年纪走过来的,一次两次管不住,后面就会慢慢放手了,真的,大多数严厉的家长,只是一开始划的底线高一点,但是随着孩子越来越独立,家长是会放低这个底线的。很多女孩子说:“从小我爸爸就把我当块宝,男同学看我一眼他都要冲人家吼,真不知道以后交了男朋友怎么跟他说。”我说,你呀,还是太幼稚。谁家爸爸不拿自个儿女儿当块宝?可是人是会长大的,你爸爸也知道,你十六七岁的时候可能会就跟男孩子接吻了,二十岁的时候眼睁睁看着你跟男孩子去旅行他得送你去机场把你交到别人手上,二十三四岁的正月里你或许会去男方家里拜年,到二十七八岁,再不舍得,再严肃的爸爸,都会咬咬牙把女儿送到另一个新的家庭了。
所以孩子一定会变,家长也一定会变。
你什么都可以怕,但是对于变化这件事,孩子,真的永远都不要怕它不会来。或早或晚,总会的。
家长更得早一点明白。
我一直很感谢我的家庭带给我的东西。
举一些对比的例子吧。
1.第一个例子。
小学的时候最好的朋友带我去她家,她妈妈刚给她生了妹妹不到一年,脾气特别暴躁,然后中午吃饭的时候因为一点小事,她妈妈对她喋喋不休,有点给我这个客人脸色看的味道。好朋友脾气也不好,当场臭脸,跟她妈妈打了起来,我现在还记得,她们当时拿着锅盖扔出去好远……太可怕了。这种事情对我来说很诧异,因为我家里不成文的规定是,只要我和哥哥带来家里客人,父母一定会放下所有不开心的事情去招待,就算我事先没有商量,所有的问题等小伙伴走了以后我们再一一讲清楚。
那个和妈妈打架的好朋友在我脑子里很多年都忘不掉,有时候还会想,她和她妈妈现在记不记得这件事了。
我的想法是,任何情况下,一定别忘了尊重孩子。这一条建立在“家庭成员互相尊重”的前提上。孩子对父母有先天的敬畏感,崇拜感,父母不要让这份美好的差别 变成自己拥有绝对话语权的理由。
2.第二个例子。
我中学时候的好朋友,家境不错,长得漂亮,品味也可以。我们经常一起逛街,她的消费水平比我要高,买的衣服也贵一些,但跟我不同的是,她买衣服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极其犹豫不决。我是那种,看上了一件衣服,如果它款式对尺码要求不很严格的话,我连试都不会试,直接让店员打包的人,而我的这个朋友不仅比我细致,会试很多次,而且她非常犹豫,要问我很多次好不好看,再去问店员,不仅是对样式的犹豫,还要犹豫尺码,犹豫自己穿了舒不舒服,犹豫别人看了难不难受。所以每次和她逛街买一件衣服的时间要4h+。我给她的建议是,你可以先确定样式,然后对于同一件衣服,针对它的设计元素确定哪个部位是可以大的,哪个部位可以小,具体到你穿上这样一步一步排除。类似的买衣服,买化妆品,她犹豫的时候我会给她很多有效的建议。
有一次我这个朋友自己买了一件长袖T,她平时穿160或者165码,那个牌子的衣服偏瘦,她买的是170码的。后来微信跟我讲说回家哭了一宿,原因是回家高兴地给她妈妈分享自己买的新衣服,她妈说看着买大了,你趁早去换小一码。(事实是我看过照片,不算太大,而且她自己试穿过几个码,说那个T没有弹性,165穿着太难受)被她妈妈一说,她又困惑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有点动摇想换,发现吊牌已经剪掉扔了。而后被她妈妈数落说连自己穿多大码都不知道,衣服都买不成还能做成什么。她为衣服难过,也为她妈妈说的话难过,那件衣服买来一次都没见她穿过。
这件事我觉得是在家庭教育方面非常反面的教材。
这件事发生的时候,我大概十六七岁,她大我一岁,家境比我好,但是家里有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放不开孩子。据我了解直到现在她弟弟十八岁了,还是这样,上大学之前家里给买了好几个季节的衣服,怕他去了学校自己不会买。
我从十四五岁开始自己买衣服,当初品味差,买过很多现在看来辣眼睛的东西,但是我父母从来没有直接地要求过我改变自己的想法。我非常认可的一个观点就是“我不同意你的眼光,但是我不会随意改变你的决定”。而这个反面教材中,显然我朋友这种优柔寡断的行为已经是她父母培养的结果了,并且一直在继续。
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有高情商,请给他自信心,让他考虑周全之后做的任何努力,都不要受到来自父母的打击。别怕他犯错,人会长大,只要父母给孩子建立了强烈的责任感,让他知道犯错之后需要承担责任,那么人类规避风险的本能就会让他逐渐学会谨慎决定。而一旦他决定了,请支持他。
如果他做的是对的,继续赞美他的优秀,如果他做的是错的,赞美他的独立选择独立承担。
父母永远不要把孩子推到另一边。只要你在精神上和他在一起,孩子从小有了自信心,做决定才会有底气。我觉得这是人成长的根源。
3.第三个例子。
从小到大父母从来不会阻断我接触外界新事物的机会。这个习惯听起来没什么特别的,不过实践起来大部分家长难以做到,尤其是到了高中,我身边大部分同学的家长坚持让他们每天不上网,不看电视,周末不出去玩,为了考大学也是用尽了全部力气。而我的习惯是电视中午晚上都看,中午看得多一点,一边吃饭一边看新闻,全家一起讨论时事,晚上我跟父母一起聊学校发生的事引发了我什么感想,或者我看到的哪篇文章很有感触,很小很小的事我们会聊很久。尤其是我妈妈,因为没工作整天在家陪我,聊天的机会更多一些,她也喜欢从我这里接收新鲜讯息。周末的时候父母不会限制我出去玩,玩到晚一点也没关系,不过一定不允许手机没电关机不跟家里联系,小长假什么的一般爸爸都会开车带我们去不太远的地方玩。
我印象很深的是高三时候的国庆长假,学校放了五天假,我作业还没写爸爸就开车带我们去附近一个城市玩了三天半。我们家对作业这个东西不是很重视,小时候遇到那种让学生抄五次课文的老师,我熬夜写到很晚,最后都是爸妈说不要写了,她布置这种作业本来就没意义,写不完没关系,不行我们去跟她沟通。现在想想可能就是那时候开始奠定了我不爱学习的基调哈哈哈——
作业这个问题有待商榷,可能我家的做法也不是很理智。不过直到现在,我仍坚持的一个想法就是,不用逼着孩子做作业,首先是因为这个世界有太多需要花时间学习的,作业可以有选择地做,作业量非常大的情况下就没必要全做了。很多家长问我一到放假孩子死都不愿意写作业怎么办,难道不怕开学老师检查吗。我是这么回答的:要怕的话,孩子绝对比家长更怕,也就是说你看到他每天在逃避作业,其实他也在惶惶度日,到最后熬夜赶作业的还是他自己,这样过几个假期,孩子就慢慢自己懂了怎样选择了,是一放假就写完作业再玩一个假期,还是玩一个假期最后再补作业,或者每天按时写作业,或者根本不写作业最后受惩罚,都是孩子自己的选择,他必然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你要做的就是给他选择权,也给他负责的机会。他要完成的成长,都得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家长再想替孩子做,都并没有什么卵用。
所以还不如带他玩吧,讲真,他会感激你带给他的开阔世界,而不是如山作业。
上面这个故事其实包含了我在教育方面的两个理念:①不管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别怕这个世界影响孩子,孩子需要吸收不一样的知识,世界不仅有作业和高考,还有诗与远方。作业和高考教给他的只是应试教育下的唯成绩论,诗与远方的人文多样性才让孩子更善于理解这个世界,更善于和每一个人相处。②家长不要错过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机会,多旅行,多沟通,多听孩子讲故事,多和孩子看新闻,孩子的情商在提高,家长也一样。
4.第四个例子。
恋爱方面,我父母应该和大多数家长一样,是一步一步放开的。不能否认,我是个早熟的孩子,在大多数人看来,可以称得上是学校里叛逆的女同学,但是另一方面,在真正与我相处过的人嘴里,我一定是个乖巧聪明的,一定程度上高情商的女孩子。早恋刚开始的时候,父母也是痛心疾首,仿佛面对毒瘤,但是多次“指正”没有效果的情况下,父母也默许 或者说是不得不默许了我中学时代的恋爱。关于早恋这种敏感话题,我经常跟同龄人分享的一个态度是:不用老想着怎么对付家长,他们也是从咱们这个年纪走过来的,一次两次管不住,后面就会慢慢放手了,真的,大多数严厉的家长,只是一开始划的底线高一点,但是随着孩子越来越独立,家长是会放低这个底线的。很多女孩子说:“从小我爸爸就把我当块宝,男同学看我一眼他都要冲人家吼,真不知道以后交了男朋友怎么跟他说。”我说,你呀,还是太幼稚。谁家爸爸不拿自个儿女儿当块宝?可是人是会长大的,你爸爸也知道,你十六七岁的时候可能会就跟男孩子接吻了,二十岁的时候眼睁睁看着你跟男孩子去旅行他得送你去机场把你交到别人手上,二十三四岁的正月里你或许会去男方家里拜年,到二十七八岁,再不舍得,再严肃的爸爸,都会咬咬牙把女儿送到另一个新的家庭了。
所以孩子一定会变,家长也一定会变。
你什么都可以怕,但是对于变化这件事,孩子,真的永远都不要怕它不会来。或早或晚,总会的。
家长更得早一点明白。

- 上一篇:情商教育的重要性你知道吗?
- 下一篇:孩子的行为三岁之前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