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孩子“被宠坏”就“延迟满足”?还是三思而
“延迟满足”,这是一个被很多育儿专家所推崇,同时也逐渐被家长们所普遍认同和使用的新型育儿方法。你还别说,很多家长都表示,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确实被管教得服服帖帖。
比如,上周小编参加一位女同学的婚礼,同桌的另一位比较早婚的女同学还带来了自己3岁的儿子过来。虽然只有3岁,但却俨然是一个彬彬有礼的小君子,糖果端上来,同桌的另外两个小孩子立马下手抓取,而他则依然乖乖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似乎根本不为所动,直到我们大家都说快吃吧快吃吧!在妈妈的示意下,他才只拿了一颗。大家都很惊奇,这孩子怎么这么懂礼貌,于是纷纷像这位女同学询问育儿经。
女同学说“其实也没什么啊,就是‘延迟满足’嘛!现在很多家长为了防止孩子被宠坏都会用这种方式呀!比如说,他哭的时候不要马上就抱他,想要某个玩具的时候不要立即买给他,这样他才会慢慢学会等待,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
朋友讲得头头是道,一桌的妈妈也频频点头称是,但不知道为什么,小编却总觉得哪里不对劲。碰巧此时新郎新娘过来敬酒,小编便也无暇多思,谁知正当我们一桌人都站起来举杯同饮的时候,一个不经意间,我竟然瞥见小家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面前的盘子里抓了三四个糖果塞进了自己的口袋。然后等到大家再次落座,他又立刻恢复了之前云淡风轻的模样。
一切都发生的太快,小编根本来不及思考这其中缘由,但是作为一个理智的成年人,我当然不可以当众戳穿他。再说,我此时脑子早已经彻底乱掉了!为什么这个仅仅只有三岁的孩子会有如此心机,可以“在人前一套背后又一套”呢?
好不容易挨到婚礼结束,我又回到了工作岗位,才终于有机会向我们众艾感统从事儿童感统事业近十年之久的杨苗老师请教。
听完我的讲述,杨苗老师笑着问我“你知道什么是延迟满足吗?”
“知道啊!不就是不要马上满足孩子,培养孩子内心欲望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等待吗?”
见她依然不置可否地笑着,我犹疑到“不是吗?”
“你知不知道这个所谓的‘延迟满足理论’是怎么来的?”
我摇头,她继续说道,“这个理论来自于发展心理学研究中一个特别经典的实验,叫做‘棉花糖实验’,大意是实验人员在一群年龄在3岁到5岁之间的孩子面前分别摆了一块棉花糖,然后告诉他们说,他们每个人都可以马上吃掉这一块棉花糖,不过如果他们肯在等一等,15分钟后,他们就能获得第二块棉花糖。结果这些孩子当中有些马上就把糖给吃掉了,而另外一些则一直等到15分钟之后,当然,因为他们等待了足够长的时间,所以他们又得到了第二块棉花糖。”
看我听得津津有味,杨苗老师接着讲道“这个实验本来只是想要研究孩子们在什么年龄会发展期自我控制能力,可是多年后继续对这些参与实验的孩子进行跟踪调查却意外发现:当初能够等待的孩子比直接吃掉棉花糖的孩子要更加出色。”
说实在的,听了杨苗老师的话,我也是兴奋不已,难道“延迟满足”真这么厉害?不过瞬间我又想到女同学家的孩子,如果有效那他为什么会是那个样子呢?还是说这中间出现了什么差错?
看出我的疑惑,杨苗老师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你有没有发现,实验当中的延迟满足是孩子主动的延迟,是他们经过自己的判断,确定了经过延迟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才自己做出的决定,而我们身边所发生的大量的所谓“延迟满足”,不过是父母的判断和决定。
我瞬间恍然大悟,主动的延迟和被动的延迟完全是两码事,父母自以为是地训练孩子这种延迟满足的行为 ,不但不会让孩子学会等待,反而还有可能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或者就像女同学家的孩子那样,表面看起来很顺从,实在在脱离父母的监控之后,反而更容易做出出格的行为。果然,杨苗老师接下来又给我列举出了许多父母刻意对孩子延迟满足之后有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1.让孩子自我否定,失去安全感
如果你每次都不肯及时回应孩子,会让孩子怀疑是否自己做的不够好,这种自我否定久而久之还会伤害到孩子的安全感。比如,孩子想要吃或玩的时候你都无故延迟,可能会让他对自己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安和恐惧。久而久之,为了“生存”需要,他可能还会用假装的“乖”来迎合你,以期获得你的爱。
2.让孩子感觉羞耻,缺乏自尊与自信
你的一再否定,会让孩子越来越怀疑自己的要求是不是不正确的,然后某一天他可能会得出结论,自己想要某种东西的行为是可耻的,是不被自己最信任的父母所接受的。这无形中将带给他一种羞耻感,让他越来越缺乏自尊和自信。
3.让孩子对不容易得到的东西更加渴望
欲望这种东西,处理得好可以变成动力,处理不好,便有可能走火入魔。而孩子的理解能力毕竟有限,如果你一再控制他,不让他获得某样东西,可能会更加激发他对这一东西的渴望,严重的甚至还有可能促使他出现一些行为上的偏差。
那么,难道对于孩子的要求我们就只有马上满足这一条路可走吗?那很多孩子都会被父母这种溺爱方式给惯坏又怎么解释?其实,父母认为地延迟满足孩子虽然容易对孩子造成伤害,但如果方法得当,还是可以变不利为有利的。比如——
A:对可以满足的事,延迟满足的同时告诉孩子原因
举个例子:上午是吃水果的黄金时间,如果孩子这个时候想要吃苹果,你是可以满足他的,但是你又想要通过这个事件培养他的控制力,那么你可以有意识地在语言方面啰嗦一下,比如跟孩子说,好,妈妈给你洗个苹果,但是吃苹果之前你也需要洗洗小手对不对?然后你和孩子一起行动,边说边做,动作尽量放慢一点,让孩子等待的时间久一些就可以了。
B:对不可以满足的事,不要用哄骗拖延
同样举个例子:孩子在超市相中了某个玩具,你知道家里已经有一个相同或类似的玩具了,不想要给他买,但是如果直接选择了拒绝,他可能会开始哭闹,于是你就索性说“宝贝,妈妈今天带的钱不够,我们下次来了再买好不好?”这种说辞虽然也是在延迟,但却绝不是“延迟满足”,而是赤裸裸的哄骗,因为我们都知道根本没有下一次,如果到时候你食言了,恐怕还会在孩子面前出现信任危机。所以,对于不可以满足的事,绝对不要哄骗拖延。相反,先认可他的想法,然后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寻找更多他喜欢并且有价值的东西让他自主选择,直至他主动放弃不是更好吗?
其实,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类似本文提到的这种偏听偏信的行为非常常见,但是,孩子的成长可是丝毫马虎不得的。所以,请大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擦亮眼睛,辨清对错,给孩子一个负责任的成长环境!